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认真遵照执行。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切实把基层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束缚中解脱出来,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积极担当作为,有更多精力抓落实。基层减负不是“一阵风”的运动式整治,而是需要制度“硬支撑”的长效工程。唯有把制度笼子扎紧扎牢,让减负措施有章可循、落实有规可依,才能真正为基层松绑赋能,让干部轻装上阵干实事。
扎紧“源头防控”的笼子,切断形式主义滋生土壤。制度需筑牢源头防控防线,从根本上遏制形式主义滋生。形式主义病根在于政绩观错位与权责边界模糊,制度建设必须双管齐下破题。建立“政绩观纠偏”制度是关键。既要将“为民办实事”“群众满意度”纳入考核核心,通过常态化理论学习和典型案例警示,引导干部跳出“留痕显绩”误区,树立“实干为要”导向。但政绩观扭转非一日之功,需制度“常念紧箍咒”,让“重实效、轻形式”成为履职默认准则。更要健全“权责清单刚性约束”制度。基层负担重多因“责任甩锅、资源上收”的权责失衡。统一制定职责清单,明确“清单之外无责任”,严禁以“属地管理”“签责任状”等名义转嫁行政执法、招商引资等基层无力承接的任务。制度要像“防火墙”,把不该由基层承担的负担挡在门外,让基层干部知道“该干什么、不该担什么”,从根源避免“干得越多、责任越重”的荒诞现实。
架起“精准施策”的桥梁,直击基层减负痛点堵点。制度需精准发力,直击基层减负的痛点堵点。针对“文山会海”“督查泛滥”“指尖负担”等突出问题,要用具体制度划出“红线”“底线”。如文件会议管理推行“量化管控+质量评估”双轨制,明确年度发文“只减不增”、会议“能合则合”,给文件字数设上限、会议时长划底线,配套“无效文件退回机制”,杜绝照搬套话现象,以制度保障“短实新”文风。而在督查考核领域,制度要当好“减压阀”,实施“督查总量控制+标准重构”,如综合性督查检查考核事项不超1项,基层“同一事项不重复督查”,明文禁止将拍照留痕、领导批示作为评判标准,取消月度排名和按分考核,推动基层从“应付检查”转向“深耕实效”。针对政务APP泛滥,建立“清理整合+功能规范”制度,要求“同类数据最多报一次”,严禁打卡签到、积分排名等强制功能,让技术工具回归“服务工作”本质,不再加重基层负担。
筑牢“长效监督”的堤坝,防止减负成果反弹回潮。制度生命力在于执行,监督是执行的“守护神”。需建立“全方位监督+动态调整”机制,确保减负措施落地见效。要强化“层级监督”,明确各级主体责任,将减负落实纳入巡视巡察和绩效考核。对“红头变白头”“变相借调干部”等规避行为“零容忍”,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形成“制度长牙、纪律带电”的震慑。要畅通“基层反馈”渠道,建立“减负问题直通车”制度。通过定期调研、线上平台等方式,让基层干部“有处说理”,对新增负担“一键上报”,及时纠正执行偏差。同时推行“减负成效评估”制度,每年结合基层反馈和群众评价优化制度,防反弹、应新变。无疑,基层减负,制度是“压舱石”,落实是“试金石”。唯有筑牢监督堤坝,才能让干部摆脱形式主义束缚,卸下包袱加油干,不断深耕民情民生,让减负成果转化为群众获得感。(唐代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