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年轻干部要在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长才干”。挂职锻炼,是组织给予的信任与机会,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挂职经历不仅是职业生涯中难得的“实践课”,更是党性、能力和作风的“检验场”。每一位挂职干部都应当反躬自省:挂职期间,是否真正做到了“身入”“心入”“力入”?
现实中,仍有极少数同志把挂职当成“跳板”,人虽报到,心却还在原单位。有的惦记着原岗位的工作进度,频繁被召回参与业务;有的把挂职视为“短暂体验”,工作浮于表面、不碰矛盾;还有的甚至抱着“做客”心态,等待期满“满载而归”。这种“名到人不到、人到心不到、心到力不到”的“走读”现象,不仅违背了组织培养的初衷,更辜负了基层和群众的期待,最终耽误的是自己成长的机会。
挂职,首先要解决“为什么去”的问题。它不是一段“镀金之旅”,而是一场“墩苗之举”。组织的本意,是让我们离开舒适区,到不同环境、不同任务中摔打锤炼、开阔视野。如果仍以“原单位工作为主、挂职为辅”,甚至主动寻求“两边兼顾”,那就无异于自我架空,既学不到真本领,也干不出实绩。挂职干部应当清醒认识到:只有真正把关系转过去、把责任扛起来,才能获得锻炼的价值。
其次要明确“去了怎么做”。挂职单位不是“临时驿站”,而是新的主场。我们要主动融入,把党组织关系、工作关系、学习关系真正落地,杜绝“三天两头请假回原单位”。要珍惜挂职单位的分工,即便任务再小、再陌生,也要把它当作“责任田”来精耕细作,决不挑肥拣瘦、避重就轻。只有放下“外来客”的心态,争做“自家人”,才能赢得信任、发挥作用。
更重要的是,挂职是一次“能力突围”。在原单位可能是业务骨干,到了新岗位却可能面临知识恐慌、经验不足。这恰恰是补短强弱、突破自我的关键期。我们要敢于接手棘手问题,乐于走进矛盾一线,在攻坚克难中提升群众工作能力、应急处突能力和统筹协调能力。如果只求“平稳过渡”、无所事事,那么这段经历终将沦为简历上苍白的一笔。
挂职锻炼,或许只有一次;基层一课,却受益终身。每位挂职干部都应铭记:只有身入心入、实干担当,拒绝“身在曹营心在汉”,才能把这段时光淬炼成真正的成长阶梯,不负组织、不负人民、不负自我。(黄正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