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年关将至,现在正是新西村以工代赈项目攻坚冲刺的关键节点,还有好多事情没做完,我要是走了该怎么办呢?”这是2023年7月底,刘祥宏在接到驻村期满通知时的担忧。
2023年8月,经组织选派和个人申请,刘祥宏再次担任眉山市东坡区三苏镇新西村驻村第一书记。自此,刘祥宏“连任”第一书记,继续投身于他心心念念却尚未完成的事业当中。
奋力“助”村,把民生问题办到最好
时间回到2022年6月,驻村大半年的刘祥宏积极奔走于区上和镇上的相关部门争取项目和资金,由于全区项目、资金有限,只为村上争取到新建600米和扩宽2公里的道路项目。
看着那些严重影响村民生产生活的泥土路、蓄不了水的山坪塘以及损毁的灌溉渠,刘祥宏满心忧虑,一时一筹莫展。
2022年7月,一个通知传来,让刘祥宏瞬间兴奋起来,原来省级以工代赈项目遴选即将拉开帷幕。
“以工代赈项目要围绕村集体经济来设计,首先你们村的设计方案要在全镇中选拔,然后再到区上去选拔,全区就3个名额,最后到省上去选拔,难度很大……”镇乡村振兴办工作人员的一番话,又让这位第一书记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刘祥宏深知这次机会弥足珍贵,他严格对照以工代赈申报标准,白天顶着40度的高温,在田间地头手持滚轮尺认真测量、仔细记录;晚上回到寝室便一头扎进设计方案撰写中。经过与村“两委”的反复研究论证,历经大半个月的时间,设计方案终于尘埃落定。
2022年9月,经过层层选拔,新西村成功拿下2023年以工代赈项目。对于刘祥宏来说,所有的付出和努力都是值得的。
次年5月,以工代赈项目开工,刘祥宏几乎每天都待在施工现场。
参与务工的群众都是本村和邻村的,有脱贫户、监测户、易地扶贫搬迁户,以及弱劳、半劳的特殊群众。“我们是为自己的家乡修路、修渠,质量来不得半点闪失……”这是第一书记刘祥宏说得最多的话。这番话语深深感染和鼓舞着务工群众,大家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建设之中。
2023年12月,通过干部和群众的共同努力,以工代赈项目圆满收官。该项目涵盖新(改)建道路6公里、新建蓄水池4口、整治山坪塘4口、新建灌溉渠2.2公里。期间,组织了本地群众500余人次参与务工,累计发放劳务报酬120余万元,人均增收1万元。
“以工代赈项目实在是太棒了!我家那条破烂了十几年的土路如今变成了水泥路,山坪塘也蓄满了水。真心感谢党和国家,感谢政府……”处于项目区内的脱贫户胡黄英满是感慨地说道。
“二进宫”的刘书记终于完成了心心念念的大事,让新西村的面貌焕然一新,让群众的生产生活更上一层楼。
第一书记测量道路
以爱“驻”村,当好党群关系的联络员
“办好群众急难愁盼的事,就是我自己的事”虽然新西村种植柑橘让群众慢慢富裕了起来,但是仍有少部分脱贫户、监测户由于缺少劳动力、种植技术差、生病开销大等原因导致生产生活游走在困难的边缘。
对于在农村长大的刘祥宏来说,让所有群众富裕起来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不能让任何一个群众“掉队”。他和驻村工作队员一起,白天走访入户、了解实情,晚上聚在一起分析问题研究帮扶措施。久而久之,他与群众的关系愈发亲近,群众有什么问题都会打电话向他求助。
“我家里以前种的李子树,效益不好,去年我就全部砍了改种爱媛,面对10多万的资金问题,刘书记主动帮我联系农信帮我申请第一书记振兴贷,解了我的燃眉之急……”脱贫户马光玉患有智力残疾,妻子早早离婚留下幼子,爷俩相依为命。2023年,马光玉种植的十余亩李子虽迎来丰收,然而因价格低廉且人工采摘费用高昂,导致入不敷出。加之儿子马上要上职高,各种困难让他倍感压力。马光玉白天到邻县打零工,晚上回家经营果树,辛苦一年却几乎一无所获。
第一书记帮助脱贫户胡黄英采摘水果
刘祥宏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多次到他家里实地查看,经过反复研究,建议马光玉改种爱媛。十亩地的改种,可能要花十多万元,马光玉开始打起了退堂鼓。刘祥宏向他宣传了小额信贷和第一书记振兴贷的相关政策,让马光玉坚定了决心。
2023年底,马光玉砍掉了十余亩李子树,全部种上了爱媛,投产后,预计年产值将到达15万元。
“我外孙女去年上大一,但是高昂的学杂费对于我来说还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我立马给第一书记打电话求助,他二话不说帮我孙女申请助学金,他到市农业农村局跑了好几次,3天就申请下来了,为我解决了大难题啊……”脱贫户邵启文,早年女儿因意外离世,女婿也离家出走杳无音信,老两口与外孙女相依为命,2023年8月外孙女考上了西华师范大学。
第一书记到邵启文家中了解情况
“金杯银杯不如群众的口碑,群众认可我这个第一书记,就是对我最大的褒奖。”在刘祥宏的眼里,村民就是家人,群众的事就是自己的事。
在新西村村委会办事大厅,每天来办事的群众络绎不绝。
“刘书记,你帮我交一下医保嘛,这个我整不来。”村里很多老年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更别说用微信缴医保了。刘祥宏接过老人的手机,熟练地操作起来。“大娘,这个医保要交400元,另外还有50元的大病补充保险,看你是交400还是交450的?”刘祥宏耐心地向群众解释政策,帮群众完成了医保缴费。
“刘书记,我家房子有点漏水了,你来看看嘛。”“刘书记,我家净水器坏了,能不能找人帮我修一下。”“刘书记,我家的果树因为暴雨受灾了,咋个办哦。”群众有困难,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驻村第一书记。
驻村3年,刘祥宏始终将群众所想、所盼的事尽心尽力去做好,赢得了群众的好评,和群众渐渐成为家人。
刘祥宏向马光玉宣传小额信贷政策
党建“铸”村,建设生态宜居和美乡村
“只有建强基层党组织,提升村党组织的领导力、凝聚力、号召力,才能让村里找准发展的方向。”刘祥宏深刻认识到党建工作在农村基层的重要性。
刘祥宏自担任新西村第一书记以来,严抓主题教育学习,重点强化“三会一课”落实。始终坚持以党建引领作为干好驻村工作的动力源泉,时刻保持走在前、干在前、冲在前的劲头,带领新西村展现新担当、焕发新活力。
在基层党建、农村治理、产业发展、项目建设、耕地保护各项工作中,刘祥宏时刻以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履行党员义务和责任,做“两个确立”的坚定拥护者和忠实践行者,通过以身作则来调动基层党员干部工作积极性,推动新西村各项工作更加标准化规范化。
2022年6月30日,第一书记刘祥宏主持召开了“庆七一”专题党员大会。会议包括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来川视察重要指示精神、重温入党誓词、预备党员转正三项议题。
“刘书记开会前认真撰写了会议流程和主持词,并提前安排好计票员,考虑比较细致周到,主持会议非常规范,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村党委副书记梁勇介绍道。
如何规范基层“三会一课”?言传身教就是最好的老师。
“刘书记干工作非常务实,我知道他是军转干部,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雷厉风行,为村上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新西村党委书记马雄丽介绍道。
基层工作上面一根针、下面千条线。耕地保护、环境治理、矛盾调解、村规民约、移风易俗、防返贫监测等等,每一项工作都需要村党委来统筹协调安排,如何做到公平公正,是对村党委的一项重大考验。
驻村第一书记刘祥宏决定从“三重一大”事项研究开始,参与制定村级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财务预决算、集体资产的承包
和租赁、公益事业等重大事项议事清单,严格按照“四议两公开”方式进行,杜绝以非会议或个别村干部碰头会等形式决定重大事项,保证村级事务在阳光下运行。
第一书记主持召开党员大会
通过一系列举措,新西村荣获“2023年度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优秀村”称号,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20年的2.6万元提高到2023年的3.5万元,村集体经济收益由2020年的3.6万元提高到2023年的13.02万元。生态环境变好了,群众生活富裕了,新西村逐渐向着乡村振兴的道路大步向前。
驻村第一书记为评先评优的群众颁发奖状和奖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