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访问人数: 150268129

人到心也到,驻村更助村——芦山县龙门镇隆兴村驻村第一书记吴昊

www.gcdr.gov.cn (2025-04-08) 来源:民族地区工作处

隆兴村,由芦山县龙门镇原红星村、隆兴村合并而来,是芦山县脱贫人口最多的村。2024年8月,驻村干部队伍调整,吴昊主动接过驻村帮扶“接力棒”,迅速从一个没有农村经验的机关干部转变为驻村书记,坚持党建引领,以村为家、服务群众,践初心聚民心,以“小切口”服务“大民生”。

隆兴村驻村第一书记吴昊(中二)带队走访养殖户了解情况.png

一句“我愿意”,“城里人”变成了“村里人”

“驻村是服务群众、锻炼自己的难得机会,我愿意去”得知驻村干部将部分调整的第一时间,吴昊主动向组织申请到乡村振兴一线战斗。得到组织首肯的吴昊,等不及驻村干部调整通知发出,便迫不及待地提着行李提前到隆兴村报到,与前任驻村书记开始工作交接。

“刚到村,是兴奋与惶恐并存的”吴昊参加工作以来,一直在办公室工作,深入基层一线同群众打交道的工作经历很少,工作环境的转变是一个全新的挑战,深感驻村第一书记责任重大。入驻隆兴村后,吴昊白天顶着烈日奔走在村头巷口、农家院落、田间地头,迅速了解村容村貌、掌握村情民情,带领驻村工作队员全覆盖开展脱贫户、重点监测户、一般农户入户走访,动态完善帮扶工作台账,切实做好防返贫监测工作,晚上继续挑灯学习《驻村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管理办法》《驻村帮扶工作重点任务清单》等文件,将建强村党组织、监测帮扶、助农增收等应知应会内容熟记于心,并在周末电话“叨扰”村党委书记、组织部和乡镇业务股室人员请教问题。

“隆兴村共有脱贫户221户805人、低保对象93户134名、残疾人家庭262人、防返贫监测户3户6人…”经过深入走访入户、熟悉情况,吴昊已然对村情民情如数家珍。“吴书记很不错,刚来的时候,是白净的城里人,这段时间下来,那一脚泥、一身土,比我还像农村人咧”隆兴村村委会副主任杨成惠笑着道。

“驻村为什么要吃住在村,因为只有和群众同吃同住,说一样的话,办贴心的事,群众才会接纳你、支持你”因为说话、办事实在,吴昊迅速成为群众认可的“村里人”,大家都知道村上除了有村党委的“苏书记”外,还有驻村的“吴书记”。

隆兴村驻村第一书记吴昊(左一)带队开展入户走访工作.jpg

一句“我帮你”,“陌生人”变成了“家里人”

“如果没有吴书记,我家的粮食都已经烂在地里了,真的很感谢他!”隆兴村山口头组的杨克玉老人激动地说到。八月流金,是稻谷秋收的季节,隆兴村各家各户都忙碌于自家的稻田中“打谷子”,然而86岁高龄的杨克玉老人却只能“望稻兴叹”,因为家中2个儿子“小脑萎缩”失去劳动能力和自理能力,每年秋收就成了老人最发愁的难题。无奈之下,杨克玉老人拨通了吴昊走访时留下的电话,述说自己的难处。“婆婆你放心,你的问题我来解决!”说干就干,吴昊立即组织人员奔赴田间,从割稻谷、到打谷子,从晒谷子到归进仓,全程包揽、服务到位。

“以前我是服务人才,现在我是服务群众,虽然对象不同,但是本质一样,都是没事多关心,有事多跑腿”本着事无巨细、服务到家的态度,来村委会办事的每一个村民,吴昊都会“多嘴”问情况、问难处,同时村“两委”开展的每一次工作,吴昊都会“撵路”参与,在此过程中,吴昊立足村情探索建立了“村民直联”工作机制,分小组建立微信群、每户张贴帮扶联系卡,每天发布帮扶政策、反诈宣传、养老保险、灾害预警、医疗健康等信息,同步及时收集群众诉求、解答群众疑问。吴昊根据群众诉求,用好自身人脉资源,发挥派员单位平台优势,邀请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高层次人才团队到村义诊300余人次,对接市县住建部门推进高家坝组路面淌水、山溪沟组山洪沟治理、滚水坝桥头损毁修复等民生项目建设,办成了一批群众可感可知、关心关注的实事好事。

通过周到热情的服务,吴昊获得了群众的广泛认可,成了群众心里的“自家人”,每当走村入户时,总有群众盛情邀请在家吃饭,甚至有的主动支持工作,自发加入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行列中,“吴书记都为我们想了这么多、做了这么多,作为本村本土的人怎能干看着呢,所以和吴书记商量后,我决定每月28日、29日为全村60岁以上老人免费理发”一位有着理发技术的脱贫群众说道。

隆兴村驻村第一书记吴昊会同村“两委”组织人员帮助无劳动力群众收割粮食.jpg

一句“我有招”,“年轻人”变成了“引路人”

“养殖业是隆兴村主要产业之一,按照当前市场的环境来看,应该前景不错、收入不少,但为什么大家就是发展不起来呢?”事关全村群众的‘饭碗子’‘钱袋子’,吴昊不敢大意疏忽,带着问题就开始走访调研。

“养牛的喂养成本降不下来”“养猪数量多了,容易生病”等限制群众产业发展的难题逐渐汇总,通过分析研判,吴昊发现问题的根源在于养殖技术上不科学、不合理,如果能够突破,群众收入将增加一大截,想到这里他顿时有了主意。“我之前一直在市委组织部干人才工作,认识了很多农业方面的专家人才,邀请他们到村指导助力,刚好能打破群众缺技术的困境”通过市校合作平台,吴昊邀请四川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生猪养殖研究团队来村实地调研,为11名养殖大户和100余名散户提供技术与科技帮扶,并指导建立种养循环模式,降低饲养成本2万余元。同时,吴昊主动联系钱记鸡业并达成合作,由企业提供鸡苗和饲料,定期回购农户鸡蛋,带动无劳动力、弱劳动力家庭增收2万余元。“以前我觉得像吴书记这样的年轻人嘴上没毛办事不牢,肯定干不成什么大事,但是这才短短几个月时间,就帮我们解决了发展难题,成了大家的引路人,我家年收入一下子就增加了好几万元咧”养牛大户刘国喜激动道。

同时,吴昊聚焦村集体经济发展,积极开展实地调研、跑项争资,结合实际与村“两委”拟定建设竹木加工项目,预计建成后助推集体经济增收20万元,解决20余人就业问题。

“驻村更要助村”吴昊表示将牢记组织的嘱托和村民们的期望,继承发扬好历任驻村干部的无私品质和奉献精神,真正“住”进群众的心里,“助”到群众的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