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之际,寒意渐浓,在乐山市市中区白马镇光明村400余亩青菜地里,远处是村民们移栽、管护、浇肥忙碌的身影;近处蜿蜒的村道干净整洁,白墙黛瓦掩映如画;修路、修渠、修堰,如火如荼,村民们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整个光明村,焕发着生机与活力。这一切,都离不开驻村干部在过去一年多来的辛勤耕耘。
“第一书记”不仅仅是一个称呼,更重要的是承载着组织的重托和广大村民的殷切期盼。乐山市市中区白马镇光明村第一书记税东自驻村以来,扎根乡土、倾情付出,紧盯村庄“急难愁盼”,以党建领航乡村振兴,大大提升了村民获得感、幸福感。
一、深耕细作,真情服务暖乡野
初到光明村,面对陌生的农村工作,税东深知自己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他坚持向书本学习,深入了解“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的各种惠民政策;向村干部请教,熟悉村情民意;挨家挨户走访,详细掌握每户村民的实际情况,宣传惠农政策。在他的努力下,村民们感受到了政策的温暖,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和期待。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税东在入户走访时,关注到了张大爷一家的困境。张大爷因患大病产生了高额医疗费用,家庭经济负担沉重,而他的儿媳也因精神疾病复发引起家庭矛盾。他在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及时与村“两委”会商,将该家庭列为了突发严重困难户,并积极协调资源,将该户纳入低保家庭,为张大爷的儿媳提供医疗援助,并为其儿子安排了公益性岗位,使这个家庭逐渐走出了困境。
税东与村组干部入户走访,收集解决困难群众“急难愁盼”问题。
“群众的期盼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群众的满意是我们奋斗的目标。面对村里的种种难题,我与驻村队员们从未退缩。”驻村第一书记税东如是说。
因村里距离集镇较远,老年人就医不便,他就积极协调乡镇卫生院,邀请了8个科室的12名医生,为160多名老人提供了义诊服务,并邀请专家开设讲座普及健康知识。为30多名独居老人和残疾人提供了居家照料服务,确保他们的生活得到妥善照顾;为村里的9户家庭争取了爱心资助,向困境儿童送去了慰问金和学习用具,让他们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为村里养殖大户提供环保专业技术咨询、指导污染设施建设,解决长期以来的畜禽污染问题,让村庄环境得到改善;帮助鄢大爷家调解邻里纠纷,帮助退役老军人袁大爷解决饮水问题……基层工作桩桩件件都关乎群众切身利益,驻村以来,他始终与村组干部团结一心,密切配合,实实在在地为村民们解决了许多困难和诉求。
税东会同镇环保办、畜牧站协调解决养殖大户畜禽污染问题。
二、肩负使命,耕地恢复保粮安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事关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而耕地恢复工作是保障粮食安全底线重要举措。“1队的尖山子蓄水池坏了,漏水。”“3队的沟渠坏了,通不了水!”“年轻人都出去了,我们老俩口没有余力种山上的地了。”为了更好的推进光明村耕地恢复工作,税东与村“两委”干部深入调查村民们种植意愿,充分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关切。
为了充分调动村民们的种粮积极性,村上承诺为大家解决生产上的难题。为此,他与村组干部共同商议,决定开展春耕基础设施补短行动,他带领工作队向区级部门争取了1.8万元帮扶资金,用于整治病险道路2处,修补蓄水池3座,维修清掏水渠2.1公里,解决了村民们生产用水的难题。
税东与干部群众一同安装调试尖山子蓄水池出水管道。
一天早上,村支书肖云特意从库房旮旯里找出了一双的迷彩鞋递给税东,笑着说,“税书记,这双鞋子比你的运动鞋更适合接下来的工作,你要做好‘脱皮’的准备哦!”税东笑着回答说:“我不怕,你搞忘了我也是从农村出来的!”
接下来的一个多星期,他与几名村组干部顶着烈日,奔忙在光明村的各个山头,抬抽水机、铺设水管,用了一个多星期把全村十二个蓄水池和山坪塘都灌满了水。又用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带领20多名志愿者,走遍了所有的山头,帮助缺乏劳动力的农户挖土、施肥、浇水。大家一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尽管每天都疲惫不堪,但他深知这份坚持的意义,这是作为驻村干部、共产党员所承载的责任和使命,更是对村民们的庄重承诺。最终,他们顺利完成了110余亩耕地恢复目标,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藏粮于地”战略切实地贯彻到了田间地头。
税东带领党员干部开展春耕生产志愿服务。
三、创新发展、产业兴旺惠民生
2022年,光明村因地制宜,利用中省扶持资金100万元撬动社会资本,成功启动了“万吨青菜储存基地”项目,为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农户增收指明了新的方向,也带来了进一步发展的契机。然而,新一轮驻村帮扶轮换以后,挑战接踵而至。
由于极端天气、高温干旱缺水的影响,以及规模化种植管理水平不高的问题,村里面临青菜产量低、成本高、效益不佳的困境,菜农辛勤数月,但收益相对眉山等地区差距还很大。项目经营主体受市场等多重因素影响,态度消极,使得青菜储存基地项目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也影响着村民们对政府的信任,以及对未来发展的信心。
他深知驻村干部是乡村振兴的先锋队、排头兵,要握好手中的“指挥棒”,因此以发展的眼光找准工作的发力点,以“争一流”的使命感奋勇当先,做到精准“预判”,精准“施策”尤为重要。经过深思熟虑,他提出向种植成功、效益显著的地区取经学习,以寻找突破之路。于是他带领党员干部、村民代表和种植大户前往眉山市青神县万沟村进行了考察学习。通过实地对比和调查研究发现,光明村的青菜亩产值与当地存在显著差距,相差达2000余元,这主要得益于优越的灌溉条件和充足的水源。为此,在与村“两委”深入讨论后,决定启动光明村农业灌溉综合提升项目,从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入手,为青菜种植创造更有利的条件,提高种植效益。
税东向白马镇政府干部介绍光明村青菜储存基地运营状况。
为实现这一目标,他开始着手编制项目申报方案,与村干部共同开展实地踏勘、测量、预算等工作,与镇政府和相关部门反复对接汇报,成功向上争取到了175万余元项目资金,用于对村内沟渠、石河堰、提灌站、输水管网的维修整治,这一系列举措的实施,将显著改善青菜储存基地周边耕地的用水条件,提高青菜种植效益,推动产业可持续发展。在不久的将来,光明村的青菜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村民们的辛勤付出也将得到应有的回报。
如今的光明村,产业兴了,环境美了,村民腰包也鼓了,在落日余晖的映照下,村道上休闲漫步的邻村人络绎不绝,在谈笑间纷纷驻足欣赏这片迷人的田园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