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积淀多少真情”,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宋昌俊这条扶贫振兴路走了7年,被大家称为“老黄牛书记”,也曾有人问他“这7年是怎么坚持下来的?”这位59岁依然奋战在乡村一线的书记笑着说:“我是三农人,生在农村、学的农学、干的农业。”
“撸起袖子加油干!”一直是他的座右铭,这位实干书记一直默默耕耘和真情付出,怀揣着共产党人的初心,怀揣着为民情怀,知重负重、久久为功,坚持驻村更驻心,用力更用情,竭尽全部的精力和热血投身到乡村振兴事业中,带领黄泥村摘了穷帽,过上了幸福日子。其个人2020年5月被省委、省政府评为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带领黄泥村先后获得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落、四川省级文化扶贫示范村、乐山市乡村振兴示范村等称号。
创新形式抓党建让党支部堡垒作用发挥起来
“这里原来是这样的啊。”
“哇,变化好大啊。”
……
临近“七一”的某天,一张张精美的成果展示照片依次罗列在黄泥村党群服务中心广场上,村民依次排队欣赏着,不时发出感叹声。
每年“七一”前,宋昌俊同志都会组织驻村工作队、村党支部开展“旧貌换新颜”主题摄影展,展示照片都是工作队平时工作和生活中收集整理的,通过新旧对比,让村民直观感受黄泥村基础建设、村容村貌、产业发展的巨大蜕变,强化感恩教育,让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黄泥村村民正在欣赏“旧貌换新颜”主题摄影展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宋昌俊创新形式建强村级党组织,推进黄泥村各项工作全面发展。他通过深入走访调研,推动村党支部班子的优化调整,积极倡导并参与产业园临时党支部工作,身先士卒,带领支部党员,进行“百日攻坚”,顺利完成了千亩桃产业园建设工作,同时发现培养出一批优秀党员干部,让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人有用武之地;组织落实“三会一课”、党建月会等制度,开好阳光问廉坝坝会,摆好火塘地头龙门阵,当好政策“宣传员”,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开展支部联建活动,组织黄泥村干部群众和帮扶单位开展知识竞答、文艺表演等活动,提高干部群众学习热情,展现彝族群众文化自信、乡村振兴的信心和决心。
据统计,宋昌俊担任黄泥村第一书记以来,带领驻村工作队队员、村党支部党员等开展火塘夜话讲理论、笋山对话讲党史、新寨谈话讲感恩、文艺心话讲幸福、院坝闲话讲故事“五话五讲”140余次。积极发展党员6名,培养后备干部3名,回引优秀返乡农民工3名。党建工作的扎实开展,有效提升了党支部的凝聚力和号召力,让村党支部真正成为村级领导核心。
身先士卒抓产业振兴让农村富起来
宋昌俊在产业园区对桃树下套种魔芋进行技术指导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产业旺才能乡村兴。黄泥村是一个纯彝族村,坐落于一座小山上,地理条件有限,产业发展单一,主要以玉米、土豆等蔬菜为主。“如何帮助村民找对发展路子,如何让村民对产业发展有信心”一直是宋昌俊思考和努力的方向。
宋昌俊充分运用自身在中药材种植方面的专业技术特长,在多方考察调研后,提出“长短结合、种养循环、农旅相融、产村一体”的产业发展思路,既保留传统优势种植项目马铃薯,又创新发展中药材、水果、笋用竹等特色产业。
宋昌俊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上鼓励村民要学以致用
有了发展思路,宋昌俊频繁往返在市农科院、黄泥村之间,争取玉米项目组专家到黄泥村实地指导,顺利建成脱毒马铃薯、高山蔬菜种植示范基地15亩,通过产研结合,村民既能就近务工增加收入,又能现场学习先进种植技术。同时邀请省市农业专家深入田间地头,现场指导高山蔬菜、马铃薯种植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及时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
他运用“公司+村支部+合作社+农户”产业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建立完善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土地流转、村内务工成为当地村民重要收入来源。如今,黄泥村已建成1930亩高效粮果复合产业园(省级园区),水果林下套种马铃薯、中药材;发展牧草种植,发展养殖牛羊大户15户,实现每年出栏肉牛150头、肉羊500头。
他带领工作队积极探索农文旅新型产业模式,积极对接帮扶单位,争取资金200余万元,通过盘活闲置村委会办公室、废旧学校,建成特色彝家民宿、风俗文化馆等,结合旅游设施建设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实现农、果、菜、药、旅大融合。
积极为民办事坚持真情帮扶让群众满意起来
群众无小事,枝叶总是情。宋昌俊视群众为亲人,把群众问题当家事,把实事办在群众的心坎上。他以群众满意为标准,与群众真诚相处,替群众排忧解难。
“宋叔叔,谢谢你,我终于可以去读书了,我会加油努力的!”周琳非常诚挚地说着,并向宋昌俊双手送出了锦旗。
周琳家住黄泥村一组,今年才10岁,因为父亲去世、母亲失踪,从小只能和奶奶相依为命,而更不幸的是,她身患先天性心脏病,一直靠老师送教上门,最大的梦想是到校园和小伙伴们一起学习。为了帮周琳实现梦想,宋昌俊多方联系、反复争取,锲而不舍的精神深深打动了中国狮子联会四川嘉州服务队和中国青年创业就业基金会李家杰专项基金会,表示愿意提供周琳治疗心脏病所需费用。今年8月,周琳顺利康复出院。
周琳为感谢宋昌俊送锦旗
但临近9月开学,去哪里读书?读几年级?又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宋昌俊找到了县椒江小学和县教育局,协调复学相关事宜,经过协商,周琳顺利成为峨边椒江小学二年级在校生。
周琳的故事只是宋昌俊这7年驻村生涯中的一个小故事,他无数次、无数趟地走在黄泥村的乡间小路,走访看望村民,收集村民诉求建议,再小的事情他都耐心解答、热心帮助。他曾为了村里自主移民、没有户籍的孤儿敌地石都争取兜底政策,多次到镇政府、县民政局等相关部门协调,几乎成了“上访户”,最终得到解决;村民家出现病、亡等重大变故时,他总是第一时间出现……驻村期间,他认真解决村民取不了钱、报不了账、庄稼生病、娃儿上学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500余件,暖了无数村民的心,受到了村民无数好评。
“只要村里需要我,我就能一直驻村,尽我所能、力我所及,为黄泥村献出自己的力量!”初心不改,岁月无悔,宋昌俊继续奋斗在乡村一线,践行着驻村工作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