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能够心无牵挂地开展驻村帮扶,她带上家人扎根基层;为了提升村民生活幸福感,她积极向上争取帮扶资金,改善人居环境;为了摸清村情民意,她带领驻村工作队,走村入户;为了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她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推销农副产品……
她,就是驻村第一书记易树花同志,1990年4月出生,2014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13年7月参加工作,2023年9月从成都市水务局选派担任简阳市镇金镇红庙山村驻村第一书记。驻村帮扶一年多时间里,她把汗水和热情挥洒在这片土地上。
一份驻守,一种精神
青春热血洒乡村,带上家人,真蹲实驻,以扎根基层的奉献精神,书写驻村帮扶动人华章。2023年7月,易树花同志得知组织部门选派新一轮驻村干部便主动报名,同事和朋友们得知这一消息后都劝她上有老、下有小,务必慎之又慎。因为驻村时间长达2年,家里还有两个未满三岁的双胞胎女儿正是需要妈妈的时候,爱人也在某部门从事保密工作,无暇顾及家庭,如何平衡好家庭与驻村工作,是她面临的一个难题。然而接下来,她做出了一个令所有人都感到意外的大胆决定:带上母亲和俩女儿一起驻村。7月主动请缨驻村帮扶,8月为女儿办理了城里幼儿园的退园手续,9月就将她们送入了驻村附近的一所普通乡镇幼儿园。就这样,她放弃了大城市的优越环境和优质教育资源,带上家人扎根基层,全身心的投入到驻村帮扶工作中去。有时大家开玩笑说:“别的家长是想方设法把娃娃弄到城里读书,你是反其道而行之,把娃娃弄到乡坝头儿来读书”,这时她总是乐观地回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大城市的教育资源的确丰富且优质,但这2年的农村生活是她们俩姊妹人生中难得的宝贵经历和财富,至少当她们看到公鸡时,再也不会激动的喊好大一只‘鸟’了。”她的这种乐观精神,生动诠释了驻村干部的奉献与担当。
双胞胎女儿在红旗下看书
一份嘱托,一种使命
民以食为天,食以水为先。“农村供水事关群众生活,让村民用上方便之水、安全之水,是我们这一代水务人的使命和责任。”易树花同志牢记市水务局领导班子的嘱托,以实际行动做好农村自来水“应接尽接”工作,全面推进农村供水高质量发展。
红庙山村位于镇金镇西北部,全村以浅丘、低坡为主,冬季少雨缺水。2社和7社两个聚居点于2022年接入城镇供水管网,实现了自来水入户,但其余散居村民的生活饮用水仍是靠着井水来解决。“解决散居村民自来水入户问题,改善人民生活品质,不断增强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是易树花同志来驻村后给自己定的一个目标。她带着驻村工作队走村入户,摸清村情民意,并向市水务局汇报,最终争取到帮扶资金250余万元,一部分资金用于新建供水管道向村社输水,打通村民像城镇居民一样享用自来水的“最后一公里”;另一部分资金用于全村安装太阳能路灯,解决村民夜间出行不便问题。宴家河红庙山村段河道整治民生工程迟迟未开工,她又主动承担起协调推进工作,并再次争取资金20余万元,用于安装防护栏杆、安全警示标志标牌等基础设施。村民们纷纷说道“安装自来水和路灯是大家的期盼,易书记帮我们解决了大问题,我们会永远记住您和水务局的这份恩情。”
参加村民会议,就安装自来水听取村民意见建议
一份坚守,一种信仰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面对全村5.2平方公里土地,113户脱贫户,她深知只有用脚丈量村情、用心倾听民意才能摸清脱贫户真实底数,守牢防返贫底线。白天,她身穿红马甲,带着驻村工作队迎着朝阳穿梭在乡村小路,俯身在田间地头,与村民拉家常;傍晚,伴着落日余晖,她带着村民的急难愁盼忧心而归,想方设法排忧解难。一年多的时间里,她协助村“两委”,为患重病的监测户申请低保边缘户和各类救助金、产业帮扶约7万元,确保监测对象消除风险;为困难群体申请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救助金1.5万元,兜住群众“稳稳的幸福”;为脱贫户21名大学生申请“雨露计划”助学补助3.15万元,助力莘莘学子圆梦大学。一名村干部说道:“易书记是一位实干家,为老百姓做了很多实事,同时也很接地气,和我们一块儿干农活儿,种玉米、挖红薯、摘藤椒。”一声声谢谢、一声声辛苦、一声声热不热、渴不渴,是对她工作的肯定。她说:“2021年2月25日,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不发生一例返贫,就是我的坚守。”
一声“书记”,一肩责任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一声“书记”,称呼不大,责任很大,是扛在肩上的重担,是为民服务的情怀,是驻村更是“驻心”。她把因生病住院错过商家收购果子老婆婆的情况发到“水务助农”群,倡议机关干部职工自愿购买,不到一天时间,3000多斤的椪柑全部被认购;她联系水务局工会和自有食堂的单位,通过消费帮扶和食堂采购,将种植户滞销的1万3千斤大米赶在春节前销售一空;她利用“后备箱”,在自己居住的市区小区业主群和妈妈群开启带货模式,宣传推销村上的水果、鸡鸭、蛋等农副产品,自贴油费送货上门,架起城乡融合发展的桥梁;她积极参加各级部门组织的农副产品进机关活动,满足干部职工对优质农产品的采购需求,持续推进消费帮扶、助力乡村振兴......
参加农副产品进机关展销活动
渐渐地,业主群和村民们知道了这样一位带货书记。“易书记,如果这周回来帮忙带50个鸡蛋、一只老鸭子,谢谢”“易书记,我家的肉鸽可以卖了”“易书记,我这里有几件比较新的厚外套,看是否有需要的村民”......家与村,每次往返约200公里4个多小时,她的后备箱总是塞得满满的。一个周日的下午,正在收拾回村的物品,她爱人慢悠悠地说道:“你们就像是一群不知疲倦的候鸟,在城市与乡村之间不停地迁徙”。她说:“大家叫我一声书记,我就要对得起这个称呼,看着村民的钱包鼓起来,健康有机的土特产端上居民餐桌,再苦再累也觉得值了。”
日月不肯迟,四时相催迫,明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五年过渡期的最后一年。易树花同志把驻地当故乡、把村民当亲人,用心、用情、用力做好驻村帮扶工作,用实际行动诠释着驻村第一书记的初心与使命、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