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晓刚,男,汉族,中共党员,1971年8月出生,现任四川华电杂谷脑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值守长。2021年7月,杜晓刚被选派到金川县二嘎里乡二嘎里村担任第一书记,带领村民强党建、兴产业、建新房、树新风,帮助藏区群众实现了脱贫奔康梦。先后荣获金川县委组织部“优秀驻村第一书记”、四川省优秀驻村第一书记荣誉称号。
“靠得住的杜书记”带村民驶向致富路
金秋九月,正值二嘎里村雪菊盛采时节,50亩高原雪菊花团锦簇,金黄色的花朵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鲜艳。
“这几天我们高原雪菊开花了,我就到这里来打工了,我们一天能够摘到一百多块钱,每年的收入有5000多元,地也是我的,每亩地有700元,能在自己的家门口务工还是很不错的。”金川县二嘎里乡二嘎里村村民树清边摘雪菊边高兴地说。
“这几年,杜书记给我们村引进了“高原雪菊”“高原油菜”等种植项目,现在村民纷纷种上了雪菊、油菜,村民尝到了增收的甜头,壮大了村集体经济,还解决40余人就近务工,”说到产业发展村支部书记侯正全很是自豪。
2024年8月25日,在雪菊种植基地采摘雪菊
走进二嘎里村高原雪菊基地,田间地头一派忙种植、兴产业的繁忙景象。杜晓刚带领村民采摘、清洗、晾晒雪菊。“预估今年能采摘3万斤雪菊鲜花,晾晒干花2500斤,销售额45万元……”杜晓刚信心满满。
谁曾想到,过去的二嘎里村是个守旧的村,村民沿袭于传统的种植玉米、土豆和青稞,即使期间得到一些产业扶助资金,由于受市场价格影响,集体经济发展效果不明显。2021年,上任第一天,如何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促进群众增收成了他和村两委班子最大的心事。经过多次带队实地考察,请教技术人员,反复论证后他决定让村里通过成立合作社的模式大面积种植油菜。
万事开头难,只要肯攀登。推广油菜种植并没有杜晓刚想象的那么顺利。许多村民对“合作社”这个新概念还很陌生,都持观望态度,支持的村民更是寥寥无几,这可难坏了杜晓刚。
如何将其实实在在地落实下来,让大家真心实意地参与进来,成为杜晓刚日思夜想的问题。为此,他跋山涉水到二嘎里村8个自然村寨召开小组会议,不厌其烦地挨家挨户讲政策、做村民思想工作,“这个项目有哪些增收点?未来每户可以增收多少钱?”一遍一遍耐心地为村民们解释说明,在他和村干部的共同努力下,300亩油菜种植面积如期落实。2022年油菜籽喜获丰收,参与种植的95户种植户每亩收益1400元,其中脱贫户占30户,村集体经济收益近25万元。
2024年4月8日,在金川县二嘎里村俄枯沟五甲皮种植基地和村民一起劳作
初步尝到了甜头后,村干部工作热情高了,村民们对杜晓刚的信任增强了。
“杜书记,下一步,大伙儿怎么干?”
“现在呀,杜书记说的话我们大家都信,他是真心实意为村里着想,我们肯定得支持。”
“听说了吗?咱们村打造的“聚云端”高原雪菊茶走进直播间了。”
2023年初,趁热打铁,杜晓刚提出了“基地+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并积极向华电四川公司争取帮扶资金35万元,从新疆引进高原雪菊种子,成功创建无公害高原雪菊种植基地50亩。帮助村里打造“聚云端”高原雪菊茶、高山菜籽油特色农产品品牌,目前,两个产品的销售额在30万元左右。
“今年,我们村产业将朝多元化发展,创建的中药材种植基地20亩初见雏形,村民的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越过越好!”对于未来杜晓刚信心十足。
2021年7月,受组织委派,杜晓刚到金川县二嘎里乡二嘎里村任第一书记,开展驻村工作。
“找书记帮忙,准没错”!——攒下村民一点一滴的信任
“初到村里,很多人认为我只是‘蜻蜓点水’的来挂个职,能不能为村里解决问题、干实事、出贡献还要打个问号。”三年前,杜晓刚刚到二嘎里村时,多数村民都有这样的疑问。但很快,他便以实际行动打消了群众的顾虑。
“帮扶工作,来不得半点虚假,必须蹲得下,靠得住,干得实”从驻村第一天开始,杜晓刚来到田间地头,村民家庭,着手熟悉村情、逐户走访,摸清底数、了解情况。白天收集意见、了解困难,与村民促膝谈心;晚上学习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关政策,整理工作思路、拟定工作措施,完善全村每户人家的户档资料……“这么快进入工作状态把我也是吓了一跳!”二嘎里村党支部书记侯正全如是说。三个月时间,杜晓刚走访了218户村民家庭,二嘎里村的全貌在他心中逐步清晰。
“祥吉卓玛,你最近有没有哪里不舒服?上次的衣服合身吗?”藏族小女孩祥吉卓玛患有先天性心脏病,杜晓刚得知后,便主动与她家结对帮扶,让妻子代购衣物赠予小卓玛,动员年近80的老母亲为小卓玛编织毛衣8件;动员家里的亲戚朋友捐物,向小朋友赠送衣物、文具书包玩具等物品。
2024年4月12日,在金川县二嘎里村给村民发放慰问物资
“你们一定要好好读书,不要辜负杜叔叔的一片好意”被资助小姑娘岗先卓玛的妈妈说道。驻村期间,杜晓刚积极与金川县、华电四川公司联系,在企业的资助下开展“空中课堂”与“金秋助学、情暖金川”助学活动,通过互联网“云支教”模式,为偏远藏区学生提供优质教学资源,资助14名家庭困难学生。在他切身力行的感染下,村民们也更加重视教育,全村的文化氛围空前浓厚,孩子们在书记的谆谆叮嘱下也明白了读书的意义,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得到了提高。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为了让村民实现可持续发展,杜晓刚积极拓宽脱贫人员就业渠道,组织村内“两委”班子成员及致富带头人赴眉山市永丰村及华电分布式光伏电站项目参观学习,为有劳动意愿和能力的村民群众开展电工知识、焊接技能、车工、特种车辆驾驶等技术培训,提升村民脱贫致富的综合方式。
“有事就找杜书记,他说话算话,找他帮忙准没错”这句话成为了二嘎里村民的口头禅。村里很多上了年纪的群众由于不识字,很多时候开证明等事项都需要“找人”代书,为此杜书记便主动“承揽”起了为村民代写复工证明、入学证明、生育证明、身份证明……就是这样,在“一言一行”的关怀中,村民们和他的关系愈来愈好,他的称呼也从“领导”到“杜书记”再到“老杜”,村民从心底接纳了这位“新村民”。
不辜负每一份期待
经济发展好了,环境建设也不能落了下风。“环境卫生建设,和经济发展、技术设施完善一样,都是乡村发展不容忽视的部分。”三年来,杜晓刚的身影遍布嘎里村的每个角落,村里的每一处变化都有他的付出。
2022年的“6.10马尔康地震”,俄枯社上俄枯二道桥段道路基被冲毁、温布汝组村道山体滑坡,加上连日的大雨,严重影响了山上村民的道路通行安全,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杜晓刚在了解情况后,立即汇报乡委乡政府,在上级公司争取到13万元的道路维修资金,使村道得到了及时修复和正常使用,确保了村民们的出行安全。
在驻村三年的时间里,他持续推动村容村貌建设,牵头新建了垃圾转运池、开展厕所改造,现在村里家家户户“文明厕所”,交通便捷,道路干净整洁,一盏盏明亮的路灯照亮了村落。
驻村三年杜晓刚对二嘎里村每一户群众家中的情况了然于心,每一项产业一清二楚,每一个变化如数家珍。却因为聚少离多,对家人少了陪伴,多了牵挂。“他最长的时间有近半年未曾回家。我已经习惯一个人做家务,一个人照顾三位老人,他经常给我发一些驻村工作的照片,我感觉自己也跟着他一起见证这个村子的变化一样。”杜晓刚的妻子虽然偶有怨言,但看到丈夫如此投入驻村事业,看到村里这几年发生的变化她也深刻地明白丈夫的良苦用心。
捧出一颗心,换得一片情。如今,在二嘎里村,每当村民提起杜晓刚,总会竖起大拇指,称赞道,他是华电派来的好书记!
诺不轻许,许则为之。正如杜晓刚说的,做好乡村振兴答卷人的路还很长,信守承诺,甘于平凡,不是选择,是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