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在四川省凉山州甘洛县的群山环抱之中,普昌镇眉山村正迎来文化与经济的双丰收。这里,曾经只是彝族同胞默默耕耘的一隅,现在却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深山间熠熠生辉。
“往昔,我们耕作之余想共舞‘达体舞’,却总被场地所限。”村民楼者克布子回忆往昔,感慨岁月变迁。但如今,得益于绵竹市的慷慨援建,火把广场应运而生,成了彝家人欢聚的乐园。每当夜色降临,广场上便奏起欢快的旋律,彝家儿女身着华丽服饰,载歌载舞,欢声笑语在山谷间回荡。
眉山村,作为甘洛县最大的易地搬迁安置点,近年来在绵竹市的悉心帮扶下,实现了从贫困到小康的飞跃。绵竹市秉持“三个融合”的理念,通过精心规划与务实举措,不仅优化了村庄基础设施,更推动了文旅的深度融合,铸就了“民族美学第一村”的美誉。
斥资3000余万元打造的景观廊道、云上梯田、玛牧文化中心、村民活动广场,使眉山村焕然一新。昔日的泥泞小道,如今变成了美轮美奂的景观长廊;废弃的民居,摇身一变成了彝族文化的展示殿堂;曾经的荒芜空地,也化身为充满彝家风情的民俗广场。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极大提升了村庄的形象,也为眉山村申报A级旅游景区打下了坚实基础。
同时,绵竹市还着眼于项目功能与产学结合。一条耗资150万元、长达1公里的山间栈道,不仅为学子们缩短了求学之路,也助力了周边群众的农耕生产。“我们现在的家太漂亮了,新修的路只需要一个小时就能够到学校了,要节约一个小时的路程。”眉山村木格达铁日同学开心地说道。这条栈道,既满足了实用需求,又成为村内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引得游客纷至沓来。
八载的帮扶硕果累累,眉山村的人均收入从2016年的7500元翻番至如今的15578元,并获评2023年度四川省乡村振兴示范村,这些成绩见证了绵竹市与眉山村携手共进的历程。
然而,进步的脚步从未停歇。2023年,随着第四批帮扶干部的到来,他们敏锐地发现,尽管眉山村的基础设施已大为改善,但仍需产业支撑以持续发展。于是,他们毅然决定在产业帮扶上发力,投入200万元对口帮扶资金,并积极争取到4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共同推进千亩金荞麦种植项目。
“项目落地后,预计将为农户增加土地流转和务工收入,同时大幅提振村集体经济收入。”绵竹市对口帮扶甘洛县工作队领队刘军满怀信心地表示。这一项目的实施,必将为眉山村注入新的经济活力,引领村庄迈向更加繁荣的未来。
此外,为了响应凉山州委“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的号召,绵竹市再度投入150万元,在眉山村兴建村民活动中心,并着手环境整治。通过绵竹年画上墙等巧妙设计,让传统文化与现代乡村建设和谐共生,共同描绘出一道别具一格的乡村风景。
眉山村的变迁,无疑是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鲜活例证。在绵竹市的精准帮扶下,这个昔日贫穷落后的小村庄已然焕发新生。彝家文化在这里重新绽放光彩,而村民们的生活也如同这文化一般,愈发绚烂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