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访问人数: 150307490

用脚步丈量民情 用行动温暖民心

——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大仪镇协力村驻村第一书记陈华

www.gcdr.gov.cn (2024-11-27) 来源:民族地区工作处

【个人基本情况简介】陈华,女,汉族,中共党员,四川南充仪陇县人,1992年12月出生,现任南充市公路管理局人事科干事,2023年9月,选派至仪陇县大仪镇协力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从机关回归田野,角色在变,初心不变,她用走过的路、流过的汗、洒下的泪,回应了一方百姓的殷殷期盼,守护了这片土地的一片深情。

【所驻村基本情况简介】仪陇县大仪镇协力村是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地理位置偏僻,距县城60公里。由原加强村和协力村合并而成,是典型的高山村,幅员面积5.4公里,辖9个村民小组。脱贫攻坚以来,硬化村道路35公里、加宽7公里,整治蓄水池4口,建成生猪养殖场1个(年出栏量5000头),集体经济年收入5万元,基础设施全面提档升级。

【个人驻村感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微弱星辰的我,是党洒向广大农村的一粒种子,只有扎根基层、服务人民,把“小我”的青春奋斗融入乡村振兴的伟大洪流,才能结出群众希望的硕果。

【个人事迹介绍】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身为农村孩子的她,在走上工作岗位后,毅然回到农村的怀抱,用真心真情干好驻村工作,肩负起新时代青年的担当使命!

来村的第一天,就迎来了当头一棒!对向驾驶机动车的两位村民在村委会附近发生冲突,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将本就蜿蜒狭窄的村道路堵得水泄不通。最终,事情在派出所民警调解下才得到了解决。近一个月的走访调查,陈华发现:村党组织战斗力不强、基础设施薄弱、干群矛盾突出等成为阻碍村级发展的关键问题。

抓党建、提质效,凝聚治理人心

驻村工作千头万绪,抓好党建,才算是牵住了农村工作的“牛鼻子”。村干部标配6人的队伍,本就差员1人,因年龄偏大即将退职的还有3人,可以说村干部队伍只剩下2人维持基本运转。由于班子缺员,村民的很多诉求没有得到及时回应,也无声割裂了党组织和群众的关系。如何在短时间内补齐差员,组建一个完整的村级班子是当务之急。一方面,她与驻村工作队员一道顶岗上阵,在村委班子缺员的情况下,主动参与村级事务管理和集体经济运营,保证了村务的正常进行。另一方面,她制定干部队伍梯次培养计划,积极开展入户排查,从村民小组组长、毕业未就业的大学生和村里的致富能手等各类人群中选出班子成员3名,发展预备党员1名,入党积极分子2名,有序改善协力村党组织“青黄不接”的尴尬局面,为村级治理夯实了人才队伍。

“我们党费年年交,党组织生活不是学习就是开会,莫得啥子意思”。一次党员大会上,老党员李兴连同志如是说道。基层党组织党内组织生活单一,缺乏基层党建活力是不争的事实,于是,陈华把抓党建的第二件事放在了丰富党内组织生活上。她牵头制定党支部工作计划,观看爱国主义电影、老党员讲故事、看望慰问老党员等丰富而深刻的主题党日活动让党员们参加集体活动热情高涨。2024年5月,她组织全村在家党员到红色基地参观学习,活动当天,党员们早早地等候在家门前,挂在脸颊的热情和兴奋久久不息。在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大家紧紧跟着讲解员,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关于朱总司令的瞬间,馆内文物、文献、图表、照片等等都能引起大家热烈的讨论。老同志们纷纷表示“陈书记,这样的学习机会太好啦!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朱总司令感人事迹和动人精神,回去后我更要坚定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仪陇-1.png

党员们一腔干事创业的热情怎可辜负。5月正是大春生产的繁忙季节,村集体开垦撂荒地种植的小麦已经成熟待收,眼看过两天就是接连阴雨天,再不收麦子可能要烂在地里。陈华带领18名党员身披“红马甲”,割麦子、抬机器、装粮食,在麦田里来回穿梭,个个挥汗如雨,寂静的麦田里响起了劳动的号角。历时两天,完成了16亩小麦收割,实现了颗粒归仓。此前,她多次组织党员干部巡山护林、交通劝导、管护道路、排查隐患,村民们看在眼里,党员们记在心里,党群关系在悄悄改变,党组织在村级事务中的领导威信也被重新拾起。

争项目、兴产业,夯实治理基础

“感谢党的政策,感谢南充市公路局,感谢修路人的付出”,村民冯秀芳在朋友圈晒出正在扩建的村道公路图片并配文。此前,冯秀芳拉着陈华的手说:“过年期间,从镇上到村上原本10分钟的路,因为堵车需要耗时2个小时,陈书记,你是公路局的,你能不能给把路给我们加宽嘛”。不止冯秀芳,村道公路加宽和入户路硬化是所有村民的共同心声。为了落实通户道路硬化,2024年3月,陈华早早地拟好申请,数次对接仪陇县交通局,多次向南充市公路局汇报,总算争取到乡村振兴项目资金60万元,项目在6月落地、10月开工,50余户村民告别了“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日子。同时,以夯实村级配套设施为主,她还争取到高标准农田项目资金215万元,目前已整治病害塘堰、水池等4口。

随着基础设施的改善,集体经济几乎为零的局面又如何破题?对于这个偏远的小山村来说,必须找到一条投资小、见效快的集体经济路子,群众才能乐于参与,项目才能发挥效益。经过深思熟虑,陈华同村“两委”班子商议后决定发展南瓜产业,利用撂荒土地种植南瓜。种植期间,她把村党组织主题党日活动开在了南瓜产业园里,党员干部们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定位、打窝、施肥、栽苗,定期进行除草、浇水等日常管护,干得热火朝天。2024年8月,南瓜长成上市便销售一空,几乎空白的集体经济总算有了收入,村集体终于有了自己的治理“资本”。

仪陇-2.png

天然气安装、自来水安装、亭子口罐区建设……随处可见的“红马甲”,在陈华和党员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协力村的基础条件越来越好,基层治理水平越来越高。

尊老人、爱幼小,涵养治理乡风

协力村是典型的劳务输出村,“一老一小”过得好不好,是在外务工村民最深的牵挂。2024年初,村里一位老人因为患病严重被医院建议停止救治,回家保守治疗。不久,老人的三个儿子对“母亲应该留在谁家”争论不休、相互推诿,甚至在村中流传开来。陈华深知,若是对此置若罔闻,不仅老人的养老问题得不到解决,还会带坏整村的风气。她一边循循善诱地做思想工作,一边“威胁”会把他们的所作所为在全村反面宣传。如是正中三人软肋,最终约定三人每5天轮流照顾,直至老人终老。2023年12月,在帮扶单位的支持下,她联系爱心企业为全村120名“一老一小”捐赠羽绒服120件。她还利用集体经济种植出的小麦制成挂面,在端午佳节送至村里80岁以上老人手中。在他的呼吁和带动下,村里的爱老敬老氛围蔚然成风。

仪陇-3.png

留守儿童假期无人陪伴、学习资源匮乏、兴趣爱好难以发展,这是农村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2024年7月,她找到自己在大学任教的同学,协调4名优秀大学生志愿者为协力村40名留守儿童举办为期半个月的暑期辅导班,美术、书法、武术、心理辅导等课程都有自己的“忠实粉丝”。同时,动员市公路局干部职工开展公益募捐活动,筹集资金2万元、图书500本、玩具100件。陈华说:半个月的时间固然短暂,但我希望通过暑期辅导班告诉他们,在没有父母的地方,社会的很多人依然爱着他们,告诉他们,要用知识和技能回馈社会。

仪陇-4.png

群众利益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作为驻村第一书记,她深知有效的乡村治理是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促进农村和谐稳定的坚实基础,只有把人民群众的一件件“小事”放在心上,不含糊、不将就,才能带头涵养好文明乡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