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啊产勒德咱卡西尼玛啊,啊以拉色甲……”,在墨尔多神山脚下、邛崃山脉和岷山山脉中间,身着民族服饰的藏族同胞正喊着嘹亮的号子、迈着欢快的步伐,这是马尔村锅庄表演队在为参加全省旅发大会排练锅庄,组织这场排练的正是马尔村驻村干部王雨松。
王雨松,男,汉族,中共党员,1995年2月出生,现任省委组织部研究室(政策法规处)三级主任科员,2022年11月被选派到小金县宅垄镇马尔村驻村,2023年9月调整为第一书记。两年来,他积极投身乡村振兴火热实践,马尔村先后获评“省级精神文明实践站”“州级党史七进教育基地”,以马尔村为重要组成单元的“小金县嘉绒文化连片区域”入选四川省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特色区域试点。王雨松本人也荣获“阿坝州优秀基层干部”荣誉称号。
续千年古韵,在一本书中雕琢匠心
14000余字、41页、65张图片、173首歌词……,这组数字的背后是王雨松为传承弘扬马尔锅庄,搜集大量史志资料,遍访非遗传承人,对马尔村非遗文化进行抢救性发掘而编纂的书籍《马尔锅庄》。
马尔村地处高山峡谷地带,属嘉绒藏族核心聚居地,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小,形成了马尔锅庄生长、传承的特殊地理环境,也造就了马尔锅庄与其他锅庄最大的不同点——其传承的原始、完整,是最原汁原味的锅庄,被誉为“嘉绒锅庄里的一颗璀璨明珠”“研究嘉绒文化的活化石”。长期以来,马尔锅庄的传承都是依靠历代传承人口耳相传,缺少文字资料,开展传承活动极为不便。为了写好《马尔锅庄》,王雨松在遍访非遗传承人的基础上,还走访请教了大量古董商人、教师、执事后代、藏学研究学者、专家等,查阅了大量文献史籍,召开几轮座谈会对其中的细节进行讨论交流,力求表述的准确完整。《马尔锅庄》的完成,极大提升了马尔村非遗文化保护传承水平,实现了系统介绍“马尔锅庄”类书籍“0”的突破,为走进嘉绒文化、研究嘉绒文化提供了详实的文献资料。
“马尔锅庄是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下一步我们还将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绝不能让它的传承断流,希望通过这本书让更多人走进丰富多彩的非遗文化、走进马尔锅庄”。《马尔锅庄》编纂完成后,四川师范大学等越来越多的研学团队来到马尔村开展非遗文化研究,逐步实现了让学者走进来,让非遗走出去的良性互动。
2023年10月在马尔村迎接小金县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特色区域试点验收,并做讲解
承先贤遗风,在一部史中启智润心
80余件实物、6大板块、90余张照片……,这组数字的背后是王雨松为弘扬新时代小金精神,守住马尔村精神家园,在村内广泛收集资料,组织修订的马尔村村史。
着眼写好一部村史,惠及一方百姓,去年5月,王雨松牵头开展了马尔村村史修订工作,他遍访村内老人,系统梳理马尔村发展历史、先进典型、领导关怀、驻村帮扶、新闻报道等。为了写好村史,王雨松经常白天入户调查、采访群众,晚上回到宿舍才开始整理一天的资料。与此同时,他还深度挖掘马尔村村史中所蕴含的时代精神,打造以团结友爱、互相合作、积极乐观、坚毅勇敢为内核的乡风文明体系,将其融入同步修订的《马尔村村规民约》,充分发挥村史以德育人、以文化人作用,提升村民自治水平。去年7月,马尔村村史修订完成,村史馆也随之落成,全方位展示了马尔村在党的领导下推翻土司制、建立苏维埃到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并特别开设“马尔骄傲”专栏,激励老党员、大学生、好人好事等先进典型,提升群众自豪感参与感。来到马尔村调研的一位领导盛赞“马尔村的发展史就是藏族同胞跟党走的历史、翻身的历史、民族融合的历史”。
马尔村村史彰显了马尔人民开放包容、勤勉奋进、向善向美、走在前列的新时代小金精神,是马尔村的宝贵精神财富,正如王雨松在为村史做的结语中写到“悠悠数载,年光如流,折射的是时代变迁;几代耕耘,筚路蓝缕,凸显的是拼搏精神”。写好一部村史,既是对群众期待的呼应,也是一位驻村干部为坚守乡村精神家园交上的一份精彩答卷。
绘乡村未来,在一张图中提振信心
4000多件、4万多斤、销售额10万余元……,这组数字的背后是王雨松带领驻村工作队强化产销对接、促进苹果销售,实现了马尔村苹果大增收。
“实现乡村振兴战略时间更长、难度更大,不是一蹴而就的,要找准发展切入点,一点一点实现从量变到质变”,为摸清马尔村基本情况、理清发展思路,王雨松带领工作队走村入户,倾听百姓心声,了解百姓需求,召集村“两委”召开工作务虚会,根据马尔村资源禀赋,明确了以依托马尔锅庄打造文旅融合经济产业为主,以蓝莓、苹果、跑山鸡等优势作物经济为辅的发展思路,打造“高山的牛、半山的菜、河坝的果”富有马尔特色的立体农业体系。同时努力推动马尔锅庄国家级非遗项目申报,围绕“宜居”“宜业”“和美”目标编制《省级乡村文化振兴样板村建设专项规划》,推进文旅深度融合,形成特色鲜明、以文促旅、以旅彰文新格局,为马尔村绘就美好的发展蓝图。
在他的努力下,马尔村很快拓宽了思路、改变了观念,2023年借助电商平台渠道优势,实现苹果增收2万余元。今年又与省供销社开展合作,目前已在成都组织农特产品展销2场,极大提升了苹果、花椒等农产品知名度。与此同时,他深入推进通村路和入户路建设、厕所革命、污水治理、人居环境提升等民生工程,创新开展“嘉绒文化研学基地”建设,启动马尔锅庄国家级非遗项目申报,积极申报马尔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项目。随着马尔村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村内的民宿产业也蓬勃发展起来,由最初的1家,发展成现在的6家。马尔街上逐渐热闹起来,民族服饰店、杂货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整村游客承载能力显著提升,为促进马尔村农文旅深度融合、实现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蓝图打下了坚实基础。
2024年初与村两委和包村领导在马尔村村道沿线查看地灾隐患
筑为民情怀,在一方土上践行初心
8个网格、3轮、全覆盖203户、703人……,这组数字的背后是王雨松深化“微网实格”,积极组织入户走访、解决群众实际困难的生动写照。
面对原有网格划分过于粗糙、集中连片不足、网格力量配备不足等问题,王雨松深入调研摸排,结合“微网实格”工作相关要求,对全村网格进行了优化重组,综合考虑全村产业、人口、地域分布情况,按照林地边缘、苹果产业、民宿产业等类别将全村划分为8个网格,把地域相邻、产业相近、资源相通的农户划分到同一格内,进一步优化治理单元,并将重划后的网格作为为民办事服务、推进乡村善治的重要载体。今年以来,已组织专业服务队、网格员等网格力量开展了3轮全覆盖入户走访,对群众反映较为强烈、呼声较高的卫生厕所改造问题,他在深入调研基础上制定《马尔村厕所革命实施方案》,并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资金60.9万元在全村开展厕所革命。
2024年8月走访群众,了解其生产生活情况,宣传医保、养老等惠民政策
“让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就是我们驻村干部追求的目标”,自“微网实格”工作开展以来,马尔村发现并解决群众急难愁盼30余件,协调通村路修建土地征占20余亩、涉及群众60余户,化解矛盾纠纷10余件,开展山洪泥石流避险演练2次。如今,马尔村厕所革命项目即将完工,美丽乡村建设更上层楼,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不断增强。在长期的相处中,王雨松以实际行动赢得了马尔村百姓的赞许,也与群众结下了深厚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