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访问人数: 161225403

触摸“第五卷”现场温度 奔赴为民服务新征程

www.gcdr.gov.cn (2025-10-14) 来源:泸州纳溪区委组织部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五卷的出版发行,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书中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5月27日至2024年12月20日期间的报告、讲话、谈话、演讲、致辞、文章、指示等,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卷中收录的41幅现场图片,将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基层、体察民情、指引方向的鲜活画面生动呈现。从田间地头与农户共话收成,到工厂车间询问生产细节,再到社区院落倾听群众诉求,每一幅画面都涌动着“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滚烫温度,蕴藏着“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的深厚情怀。这些定格的瞬间,汇聚成打动人心的“现场力量”,为广大党员干部指明了为民服务的实践方向。

从“现场画面”悟“人民立场”,校准为民服务的思想坐标。第五卷中的现场图片,之所以能引发强烈共鸣,正是因为每一个场景都聚焦群众的急难愁盼,每一个细节都传递着“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无论是在乡村察看农作物长势时的俯身问询,还是在受灾地区慰问群众时的温暖叮嘱,亦或是在科研院所与工作者探讨创新突破时的专注倾听,都深刻诠释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根本立场。对党员干部而言,感悟这份“现场力量”,关键是要从画面背后的为民情怀中校准思想坐标:把群众的“表情包”当作工作的“晴雨表”,把群众的“问题清单”变成履职的“任务清单”,在制定政策时多问群众“需不需要”,在推进工作时多听群众“满不满意”,在检验成效时多看群众“有没有受益”。唯有始终站在群众立场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才能让为民服务的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走得贴心。

从“现场足迹”学“调研方法”,锤炼为民服务的实践本领。“现场力量”的精髓,是“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科学工作方法。第五卷中的每一处现场,都是一次深入的调查研究:走进田间地头,才能摸清农业生产的实际瓶颈;踏入企业车间,才能掌握产业转型的迫切需求;深入社区网格,才能洞悉基层治理的痛点堵点。这种“沉浸式”调研,不是走马观花的“打卡”,而是带着问题去、怀着诚意听、奔着解决来的务实行动,既了解了“是什么”,更探究了“为什么”、明确了“怎么办”。感悟这份力量,就是要学会走出“文山会海”,把调研现场当作最好的课堂,把群众当作最好的老师。要带着问题深入基层,既听“顺耳话”也听“逆耳言”,全面掌握第一手资料;要带着思考分析问题,从群众的鲜活实践中总结经验,从基层的探索创新中寻找对策,让决策更符合实际、更具针对性;要带着责任解决问题,对调研发现的矛盾不回避、不推诿,拿出实实在在的举措,把调研成果转化为破解难题的具体行动。

从“现场担当”聚“奋进力量”,扛起为民服务的使命重任。第五卷中的现场图片,每一幅都传递着攻坚克难的坚定决心:在改革深水区敢于突破瓶颈,在发展关键期勇于担当作为,在民生第一线善于破解难题。无论是面对复杂形势时的从容部署,还是面对风险挑战时的挺身而出,亦或是面对群众期盼时的郑重承诺,都彰显了“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担当精神。感悟这份力量,就要把担当精神转化为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面对群众反映的“老大难”问题,不推诿、不敷衍,以“钉钉子”精神一抓到底;面对民生领域的“硬骨头”任务,不畏惧、不退缩,以“啃硬骨头”的勇气攻坚克难;面对新形势下的民生新需求,不守旧、不僵化,以“创新求变”的思维优化服务。尤其在推进乡村振兴、保障和改善民生、防范化解风险等重点工作中,更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把群众的小事当作大事来办,把民生的难点当作重点来抓,让为民服务的成效看得见、摸得着、留得住。(王济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