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经济大省要挑大梁为全国发展大局作贡献,并指明其中一个着力点“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
头阵如何打?四川以人才为笔、创新为墨,书写答卷。2024年全省实现地区生产总值超过6.4万亿元,同比增长5.7%、增速高于全国,与之匹配的是全省拥有67名两院院士、1100多万名人才、244万名高技能人才。
——编者
改革人才管理评价,向华西医院等20余家重点单位和重大平台下放省级重大人才计划自主评审权
开展“双向揭榜挂帅”,通过企业找技术、成果找市场推动“四链”深度融合
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推广“先使用、后付费”机制,完成2400余项职务科技成果分割确权
2025年伊始,海创药业正在紧张开展一款治疗前列腺癌的新药Ⅱ期临床试验,董事长陈元伟介绍,“我们在全球范围内吸纳创新人才,深度融入国际创新生态,提升产品的竞争优势。”作为一名“海归”创业者,陈元伟当初看中的就是四川的人才环境。
持续助力经济大省勇挑大梁,四川多举措汇聚人才、不断激发人才活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发展不断实现新突破、取得新进展。
汇聚全球智力
夯实发展之基
近日,走进四川德阳的东方电气氢能产业技术中心,科研人员正着手组装、调试设备,一派热火朝天、忙而有序。“从制氢、储氢,再到用氢,在这个园区都能实现”,指着琳琅满目的新型设备,中心研发工程师闫旭东介绍,“我们的目标是将德阳打造成世界氢都,而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是我们最大的底气和最硬核的底牌”。
四川以八方来才、海纳百川的姿态推动高层次人才向企业产业集聚。紧扣产业发展引才,围绕六大优势产业和“15+N”重点产业链,精准绘制产业图谱、人才图谱,先后引进一批发达国家院士和国家级科技领军人才。在省级重大人才计划中加大对重点产业人才倾斜支持,赋予14家重点用人单位30余个引才自主评审指标,放宽企业人才学历、职称等条件,入选人才创办的成都先导、极米科技等5家企业在科创板上市,占全省科创板上市企业总数的24%。
坚持产才融合育才,围绕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技术等战略必争领域,在省级重大人才计划中对企业人才单列指标、单独评审,近3年企业人才入选人数从21.5%增长至44.2%。开展省级工程硕博士校企联合培养试点,确定首批15家链主企业和8所重点高校,配对实施15个培养项目,联合培养539名工程硕博士。分类实施重点人才专项,遴选首批250余名重点产业领域人才予以综合培养扶持。
激活人才效能
赋能科技创新
乙巳蛇年春节,《哪吒之魔童闹海》惊艳亮世,不断创新票房神话,让导演饺子再次回归大众视野。其实,早在2020年他就获得了四川人才领域的最高荣誉——“四川杰出人才奖”。
“发现人才方能激活人才。无论是出台支持政策,还是开展改革试点,四川都注重让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省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
为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全省按照“小切口、大纵深”思路,持续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有效赋能科技创新,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改革人才管理评价,开展5项省级人才管理授权规范试点改革,向华西医院等20余家重点单位和重大平台下放省级重大人才计划自主评审权,在天府新区等16个地区(单位)下放高级职称评审权。制定科教界“帽子”治理责任清单,优化整合省市人才计划,深入开展国家科技人才评价改革综合试点,明确22个试点地区(单位)承担不同方向改革任务。
创新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出台产业科技人才教育一体发展规划,制定专项政策对在川单位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给予院士500万元、国家级科技领军人才200万元奖励。实施青年科技人才赋能减负行动,保证科研岗位青年科技人才有充足的时间用于科研学术活动,在青年人才中取得良好反响。
推动成果转化
铸强产业脊梁
去年9月,中科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在宜宾设立的院士工作站召开固态电池负极材料新成果发布会,标志着这项科研成果实现了从实验室到生产线的成功转化。这仅仅是全省科技成果转化的一个缩影。去年全省科技大会表彰的247项成果,86%已面向市场开展转化应用,许多成果具有填补空白等显著特征。
推动更多科技成果从“书架”走向“货架”,从样品变成产品、形成产业,四川主动为企业“架桥梁”、给人才“当红娘”。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开展“双向揭榜挂帅”,以企业为主体、人才为纽带,通过企业找技术、成果找市场推动“四链”深度融合,2024年全省技术合同认定登记额超2600亿元。构建“1+N”中试体系,建立“成都研发、全域生产”人才协作模式。深化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推广“先使用、后付费”机制,完成2400余项职务科技成果分割确权,新创办高新科技企业700余家,带动企业投资220亿元。
此外,用好省校合作优势资源,聚焦产业优势赛道领跑和新赛道抢跑,加强与国(境)内外37所高校合作,开展“校企双进·找矿挖宝”成果对接会,共建创新平台超过1000个,30余个院士团队来川开展科研产业合作,协同科技攻关项目1.5万余个,获批专利3.4万项,转移转化各类成果1万余项,产生直接经济价值超4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