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结合部是城市与乡村之间的过渡地带,是城乡基层治理的薄弱环节。近年来,四川坚持党建引领、分类施策,聚焦城乡结合部新型社区短板问题,健全治理架构、建强治理队伍、优化服务保障,催生城乡结合部新型社区治理新动能。
突破性解决城乡结合部新型社区建制乱、管理难问题,从2019年开始,省委实施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两项改革”,聚焦城郊社区、村改社区等重点,调整优化城乡结合部新型社区建制设置,全省城乡结合部新型社区共2191个、占26.5%。因地制宜、分类组建,由原城市社区拓展形成的社区,实行扩建、单建;由行政村改设的社区,进行过渡改建;由易地搬迁、征地拆迁、灾后重建等集中安置形成的,综合采取新建、联建、跨建方式;对大型产业园区和企业、项目落地在周边形成的社区,依托社区党组织建立区域化党建平台,加强各领域党组织互联互动,实现党组织有形有效覆盖。坚持同步推进网格体系,实行“多网合一、一网统筹”,规范新建业委会502个,延伸社区治理“神经末梢”。
选优育强,打造一支过硬治理骨干队伍。抓住社区“两委”班子换届契机,采取留任一批、公开选拔一批、跨社区交流一批、公开遴选一批的方式,优化城乡结合部新型社区班子。实行社区党组织书记、居委会主任“一肩挑”制度,重点选拔一大批了解本地情况、熟悉政策法规、城市管理、善做群众工作的干部,全部实行县级备案和部门联审管理。实施新时代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主题培训计划,构建省市县乡四级培训体系,分层分类开展专题培训,培训城乡结合部新型社区干部2万余人(次)。全面推行社区专职工作者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建立公开招考制度,城乡结合部新型社区专职工作者均达到6名以上。建立社区专职工作者日常管理、考核评价制度,大力畅通晋升渠道,近3年累计面向社区和村定向招录公务员253人。
把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按照“居民提出诉求+网格收集汇总+清单分项办理+结果反馈评价”服务流程,开展精准化、精细化服务。向孤寡老人、残疾人等特殊困难群体,及时提供社区养老、生活帮助、医疗救助等特色服务。制定抗震救灾、防汛抗旱、疫情防控应急预案,组织发动党员群众组建党员先锋队、志愿服务队、宣传宣讲队,第一时间做好应急保障和服务工作。巴中市组建“红色轻骑队”、“红色代办队”,让便民代办服务天天“不打烊”。实施城乡结合部新型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补短板”达标工程,推进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推进教育、医疗、卫生、养老等综合服务设施提能升级,构建“15分钟服务圈”。
开展专项整治,疏通治理堵点。从2021年开始,全省确定218个新型社区开展为期1年的专项整治,省级确定100个新型社区开展试点。集中梳理4大类、12个方面突出问题,“基础设施”类重点整治老旧小区改造、市政和公共服务设施维护问题,“服务保障”类重点整治社区脏乱差问题,“矛盾化解”类重点整治社区矛盾纠纷易发频发问题,“规范市场秩序”类重点整治社区农贸市场、展销场所、夜市摊点、网吧等管理问题,切实找准症结、靶向发力。采取“示范点+新型社区”、“城市社区+新型社区”等组团帮带方式,协同化、精准化开展新型社区整治,集中解决一批治理主体不健全、矛盾纠纷频发、市场秩序混乱等问题9319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