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访问人数: 139091726

办好群众身边实事

www.gcdr.gov.cn (2022-07-27) 来源:省委组织部

1.png

“坝坝会”上听民意供图/乐山市市中区组

基层治理是一项民生工程,涉及群众生活的大事小事。社区工作面临条线多、业务配置欠佳、群众办事反复跑等问题,随着城镇化加快发展和产业结构深刻演变,人流复杂、环境污染等问题也加大了基层治理的难度。

如何破题?都江堰市全面推进社区工作“全岗通”、成都市青白江区实施“一支队伍抓治理”改革、凉山州昭觉县构建“大联动”治理机制、巴中市通江县创新“三建三融五聚力”治理模式、乐山市市中区健全“一肩挑”村党组织书记权力运行监管机制……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全省首轮党的建设制度“微改革”启动以来,各地因地制宜创新探索基层治理模式,建强基层党组织,完善党群议事、难事协调、工作评议等制度,推动干部提能、服务提质、治理提效,为群众解决多层次、多类型的服务需求。

2.png

成都市青白江区大同街道智慧治理指挥平台供图/青白江组

3.png

都江堰市玉堂街道宝瓶社区“全岗通”工作人员为群众申领失业保险。供图/都江堰组

织密社区治理“红色网格”

3月23日,都江堰市灌口街道蒲阳路社区居民王永坤老人正为如何申领高龄津贴发愁时,遇到了入户走访的社区“全岗通”工作人员杨玉芬。“带上本人户口簿、身份证、社会保障卡等资料原件及复印件,到社区填写申请表就行了,您本人不方便可以请家人代办。”杨玉芬热情地告诉老人,现在社区实行“全岗通”,每天至少有两名工作人员为群众办理各项业务,让大家办事“最多跑一次”。“太好了,我马上把东西拿过去,早办早领钱!”王永坤乐呵呵地说。

“过去,一个社区一般设立民政、社保、计生等固定窗口3—5个,各个窗口之间业务不通。民政、社保等窗口业务量大,群众办事经常需要排队,教育、国土规划等窗口业务量小,经办人员甚至一天都接不了一单,这导致社区工作者有的忙、有的闲,不利于治理资源的科学配置、合理使用。”灌口街道相关负责人介绍。

实施“微改革”,都江堰市打破传统岗位职责限制,对社区原有岗位窗口进行调整优化,创设“全岗通”一站式受理窗口,推动“一事一窗”向“一窗通办”转变。改革后,社区平均设置服务窗口1—2个,较改革前减少了2—3个,并制定细化28项“全岗通”服务内容及标准,明确办事程序、材料要件和服务时限,推动“全岗通”服务事项有标准、有边界、有效率。

走进聚源镇三坝社区“全岗通”工作室,这间近20平方米的房间里,不仅设置了方便居民办事的窗口,还井然有序地摆放了雨伞、充电宝、针线盒等便民物品,一旁的长桌上陈列着都江堰精华灌区展示品,环境温馨舒适。“以前办理社保需要到镇上或者市上去,现在家门口就可以轻松搞定,整个办理过程只花了十几分钟,工作人员还会主动帮忙复印资料,很贴心。”居民卢春淑为社区的办事效率点赞。

同样是推动治理末梢向群众家门口延伸,成都市青白江区开展“一支队伍抓治理”改革,在镇(街)建立网格大队,村(社区)建立网格中队,网格中队下设N个小区(院落)网格小队,“一格一策”配置力量。同步开展“红色网格”行动,通过“一网格一支部”“多网格一支部”,组建网格党支部349个、网格党小组832个,建立“镇(街)党(工)委+村(社区)‘大党委’+网格党支部+网格党小组”四级党组织体系,形成了“基层党组织+网格化管理”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模式。

在青白江区大同街道,辖区160户独居老人、低保户等群体都免费安装上了可燃气体探测器,一旦出现报警信息,“线上+线下”事件处置程序会立马启动。近日,一心社区网格员尹琴收到78岁独居老人郭大爷家的燃气报警信息,立即会同安全顾问罗晋前往现场,及时处置了险情。“我看电视看入神了,忘了厨房里还在烧水,多亏小尹他们及时赶到,不然就闯大祸咯!”郭大爷连声道谢。

与此同时,青白江区通过下沉区镇治理力量进网格、广泛联动志愿力量入网格,构建起一支由295名专业(执法)人员、662名专职网格人员、584名服务人员、37000余名志愿力量参与的基层治理队伍。通过建权责清单、建运行机制,打造智慧治理指挥平台,打通“线上响应、线下处置”衔接通道,开发“青民亲”APP,推进智慧场景应用,以事件上报质量、接诉响应速度、问题解决效率、群众满意率为主要指标,加强网格员评价考核,确保“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实现“小网格”里提供“大服务”。

青白江区大弯街道卿家湾社区在瀚城国际小区组建了网格小队,利用小区党群服务站开展预约办、上门办、帮代办服务。“有事找党员”逐渐成为小区空巢老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生活日常,打“一通电话”就能享受到小区党群服务站提供的上门帮办代办服务。

提高群众生活“幸福指数”

“现在的日子越过越好了。”自2020年搬进面积100平方米的新房,凉山州昭觉县沐恩邸社区居民古比金牛一家告别了远居深山,靠种植土豆、饲养牲畜勉强维持温饱的日子,“我绣花赚钱,老公在附近的工地打工,一年下来我们家收入能有十几万元。”

距离昭觉县城两公里的沐恩邸社区,是昭觉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集中安置全县28个乡镇87个村的1428户6258人。“到了陌生的环境,心里没有底气,缺乏安全感。”这是居民们搬进社区时的真实感受。从深山到县城,面对全新的生活,如何让搬迁户不仅“搬得出”,还能“住得下”“过得好”?昭觉县立足“微改革”,创新构建“双联四包”工作机制,实施“1357”工作法,提升安置点社区治理效能。

“双联四包”工作机制,即县级领导联系社区,县级部门和迁出迁入乡镇、社区联动的“双联”机制;县级党总支包社区、党支部包楼栋、党小组包单元、县级机关党员干部包住户的“四包”模式。“1357”工作法,则是坚持“1”即党建引领让群众住得称心,实施自治法治德治“3”治融合让群众住得放心,落实产业、就业、医疗、教育、关爱救助“5”项保障让群众住得安心,开展精准化、智慧化、专业化、亲民化、规范化、多元化、菜单化“7”化服务让群众住得舒心。

“住得下来是其次,过得好才是目的。”在这一治理目标下,沐恩邸社区为解决社区群众就业增收问题,统筹协调多方资源,积极吸引企业参与产业振兴,作为产业扶持的“生力军”,把安置点社区和居民“有什么”“缺什么”与帮扶企业“需要什么”“能做什么”充分对接,以产业帮扶为着力点,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产业化扶持模式。同时,着眼“多一项技能、多一个选择、多一个就业”目标,严抓就业培训,采取东西部协作劳务输出、彝绣居家就业、设立公益性岗位等方式,多渠道解决就业难题,切实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

盘活资源,提升效能,让群众真真正正享受到改革带来的红利,不断提升群众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巴中市通江县创新探索“三建三融五聚力”治理模式后,当地老旧小区正在不断发生变化。

通过建立“三会”(环境和物业管理委员会、居民自主管理委员会、综合治理委员会),搭建起连心桥梁;推进“三融”(支部与物业融合、本地与外来融合、单位与社区融合),优化服务平台;聚力“五小”(小服务、小食堂、小车位、小路灯、小积分),打造暖心社区。

“以前,下班后得赶紧往家里走,就怕回去晚了没地方停车。现在方便多了,再也不用为没地方停车发愁了。”最近,通江县壁州街道春长坪社区新建街棚改小区居民向礼禹少了一桩烦心事,因为小区附近的智能停车场正式启用,他再也不用到处找停车位了。

“别看现在的新建街干净整洁、车辆秩序井然,几个月前,大家还常常为人车拥堵的问题争吵。”新建街棚改小区居民何江说,“小区没有停车位,街面道路又狭窄,经常有车主在街面乱停车。”

新建街大多是老旧小区,基础设施较差,公共服务也有很大缺口。如何长效解决停车难题?春长坪社区组织党员、居民建言献策,经过多方努力,用时三个多月,将原来放建筑垃圾的空地打造成整洁干净的停车场,既解决了居民停车需求,也规范了街道的停车秩序。

“‘微改革’就是要直面问题、化解难题,通过盘活社区资源凝聚民心,让治理更有效。”春长坪社区党委书记徐杨表示。

“一肩挑”挑出基层治理新气象

基层干部是提升基层治理水平的“主力军”。特别是村党组织书记兼任村委会主任、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后,如何规范村级权力运行、村干部如何有效履责,成为需要破解的实践课题。

“改革前,有的村级事务边界不够清晰,有群众反映‘村上的事可大可小,村上的章时灵时不灵’。”乐山市市中区委组织部副部长余江介绍,在此次“微改革”中,市中区从村级权力入手,制定村党组织责任、村级事务运行、村级便民服务“三张清单”,通过开展“党建大练兵”强基行动等,常态化组织开展村党组织运行“月度分析研判、季度交叉督查、年度全覆盖调阅”,以硬性规范加强村干部的政治自觉,发挥村党组织带头人作用。

2021年村(社区)换届后,乐山市市中区124个行政村全部实现村党组织书记和村主任“一肩挑”。“三张清单”的制定公开,让村里事有了“明白账”,村干部有了“活教材”,群众有了“指南书”,大小事务照单运行,村干部心里更敞亮,群众心里更有底。

“周桥坝村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上思路清晰、制度明确,村党组织充分带动群众致富增收,但是在财务管理上还可以进一步规范。”在今年2月开展的“党建大练兵”强基行动中,考评人员严格对照《乐山市市中区基层党组织责任清单》,对水口镇周桥坝村党组织运行提出考评意见。

苏稽镇楠园村原来是出了名的“烂园”村,班子软、村子乱、干群关系差。改革后,村“两委”实行“一轮座谈、一本台账、一支队伍、一个规划”“四个一”工作法,一年内解决了照明路灯安装、排污管网建设等一批“老大难”问题,使“烂园”变“蓝园”。“有了责任清单,村干部该做什么、能做什么一目了然,做起事来更规范了。”楠园村党委书记、村委会主任严崇伦感慨道。

乐山市市中区还坚持把服务群众作为重中之重,通过“乡村夜谈”“村民坝坝会”等,形成听民意、解民愁、暖民心的闭环机制,使群众有事能说话、说话有人听,使村干部在为民服务中落实“岗位责任”、强化“兜底职能”。余江认为:“群众体验好不好,是评价村级班子的‘风向标’,只有让群众主动开口说话,我们才能掌握实情。”

“微改革”,起源在基层、落地在基层、有感在基层。以实施“微改革”为契机,完善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建强懂发展、会治理、善服务的基层治理队伍,实打实地解决好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不断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基层治理新面貌、新气象正在治蜀兴川火热实践中不断上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