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今年以来,四川泸州市制定实施《加强村(社区)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健全村(社区)干部选育用管全链条配套制度,选优配强敢担当有作为的基层带头人队伍,村(社区)“两委”班子结构实现“两升一降”,各领域人才规模不断壮大,综合素质稳步提升,村(社区)干部管理制度框架和考核体系基本形成,为基层治理提供了组织保证,村社面貌焕然一新。
围绕发展“选”
“近些年来,我们开展农村土地制度‘三项改革’试点,探索‘三产融合’,村集体资产突破7000万元,实现贫困村到千万村的蜕变。”谈到家乡的变化,泸县喻寺镇谭坝村党总支书记马仕彬如数家珍。
几年前,在广东工作多年的马仕彬返乡创业。由于政治素质好、带富能力强、群众认可度高,2016年在村“两委”换届中被推选为村党总支书记。凭借经商多年的资源优势,他带领村民奔康致富,村子发展走在全市前列。
泸州树立正确用人导向,严把选拔任用第一关。针对村(社区)干部年龄老化、结构不优等问题,大力推进干部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既注重从优秀农民工、退役军人、致富能手等群体中选拔优秀村(社区)干部,又注重从疫情防控、抗洪抢险、脱贫攻坚等急难险重任务中选拔勇于担当、善于作为、群众认可的优秀党员。古蔺县明确村(社区)干部“八不宜”情形,开展任职资格联审,把好“入口关”;纳溪区实行“村官区管”,健全村(社区)干部能上能下制度,防止“来去自如”;江阳区面向社会公开招聘村级农民工专职副书记,重点参与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特色产业、领办专业合作社项目等,为乡村振兴注入活水源头。
今年以来,通过换届,全市村(社区)“两委”班子结构实现“两升一降”,“一肩挑”比例达99.2%,新任书记中优秀农民工占61.7%;平均年龄41.4岁,比换届前下降4.2岁。在各级村(社区)干部努力下,该市完成城乡基层治理重点任务90项,累计建设乡村道路238.6公里,高标准建设68个省市级现代农业园区,改扩建产业基地2万亩,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
激发活力“训”
“这次学习收获很大,回村后,我打算带领村班子挖掘虎头山红色资源,建好村史纪念馆,做大赶黄草优势产业,以产业融合带动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近日,古蔺县黄荆镇香楠村党支部书记周富泉参加“弘扬红军四渡赤水精神,做新时代合格党员干部”专题培训班后坚定地说。
针对村(社区)干部视野不宽、能力不足问题,该市依托四川长征干部学院四渡赤水分院和全市乡村振兴党员学院,建设村干部培训基地26个。聚焦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社会治理等,整合党校、职业技术院校资源优势,通过专家讲、集中学、现场看等形式,开展实战培训,培育一批“土专家”“田秀才”、产业发展带头人、农村电商人才、农村职业经理人,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人才和智力支撑。同时,选派48名示范社区党组织书记到上海、成都等发达地区挂职锻炼,提升实战能力。目前,新一届村(社区)干部培训率已达100%。
为进一步加强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夯实社会工作发展基础,该市社区干部参加社会工作师考试不仅享受免费培训,持证在岗的每月还有岗位补助。据统计,全市累计培养专业社工人员513人,为社区发展注入活力。
从严从实“管”
“生意再忙,社区的大事小情还是得了解,‘云公开’让我足不出户就可以查看。”龙马潭区鱼塘街道望山坪社区居民曹明远,每天忙着卖卤菜,但通过手机“云监督”看社区事务的习惯却雷打不动。原来,龙马潭区出台《村级权力监督制约15条措施》后,把村级事务公开查阅和监管从“墙上”搬到“网上”,实现“云监督”“云查询”。
为加强“一肩挑”村党组织书记管理,该市制定《村(社区)“两委”工作运行规则》《村(社区)“一肩挑”党组织书记管理办法》,从村“两委”职责定位、成员分工、议事范围、决策机制、管理机制5个方面,细化17条措施。同时,积极开展村务监督工作,制发《村(居)务公开指导目录》,明确52项公开事项,向村民晒出“明白账”。
为扩宽村(社区)干部晋升渠道,该市制定专门意见,打通成长“三个通道”:常态化从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中选拔优秀人员进入乡镇领导班子,定向考试录用乡镇公务员,招聘乡镇事业单位管理岗位工作人员。今年上半年,从优秀村党组织书记中选拔7人进入乡镇领导班子,考录公务员5人。
“集体经济考核补助,让群众鼓起了腰包,干部尝到了甜头。”叙永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张敬书说,县里出台《集体经济项目资产和收益管理意见》明确,按年度经营性纯收益一定比例用于考核补助,红岩村仅茶叶加工为集体新增纯收益50余万元,4名参与经营的村干部获奖励补助。
此外,该市建立村(社区)干部关心慰问、谈话提醒、困难帮扶机制,健全平时考核、专项考核、年度考核制度,逗硬奖惩。考核优秀的,在政治上激励、培养上重视、经济上奖励,大幅度提高待遇;连选连任的,每连任一届基本报酬上浮5%;考核不称职的,责令公开检讨并通报批评,降低或者扣除当年绩效奖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