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屏山县围绕脱贫攻坚工作主线,充分发挥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驻村农技员等农业科技人才技术优势,为屏山县退出国家贫困县序列、顺利通过国家脱贫攻坚普查验收等提供了强有力人才智力支撑。
加强“组织+平台”融合,构建保障体系。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脱贫攻坚一线作为人才作用发挥的主战场,创新“人才+科技+扶贫”模式,整合省、市、县科技特派员和“三区”人才271人组建科技特派员服务团,精准选派78名农技员、公开招聘170名脱贫攻坚助理员,覆盖全县原15个乡镇78个贫困村和79个较大非贫困村开展科技服务和创新创业工作,与脱贫攻坚驻村工作队各司其职、合力攻坚。同时,率先成立县科学技术创新中心,持续推进“1+10+6”异地孵化联合体平台建设,对入驻孵化器的人才创业项目提供政策扶持,依托“两园四中心”(纺织科技园、省级农业科技园,纺织科技协同创新中心、富硒农产品开发中心、茶叶工程技术中心和蚕桑科技研发中心),聚焦主导产业,集聚各类人才资源,与脱贫攻坚、产业发展无缝对接。
加强“需求+转化”结合,促进成果转化。围绕纺织、茶叶、水果等主导产业,按照“产业需求、专业指导、相对集中”原则,以经济社会需求为导向,精准对接专家和科技成果技术转移转化。邀请四川大学果树专家吕秀兰教授、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罗云所长、海盐县首席农业专家王金良等赴基层一线指导农户进行茶叶提质增效、茵红李“六统一”技术管理模式的集中攻关,推动建设科技扶贫示范基地24个、标准化茶园20余万亩、茵红李培育示范基地2万余亩,直接帮扶贫困户1728户5816人,实现贫困户亩均收入从3000元提高至5700元,增收5.5亿元。
加强“项目+人才”撮合,构建内生动力。坚持以柔性引才和项目引才作为实现产业现代化、培育壮大产业基础的有力抓手,推动实现项目与人才深度融合,逐步构建发展内生动力。在各级科技部门帮扶下,2016年以来,共获得落地屏山各类科技项目69个、资金4640万元,建成示范基地37个、科技服务平台18个、开发新品种60个,推广新技术64项、授权专利59项。通过项目实施,与中国农科院茶研所、四川农业大学等7家科研院所和高校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与哈尔滨工业大学、东华大学等23家高校院所深度开展产学研项目合作和人才交流,协调四川轻化工大学、宜宾学院3名博士研究生挂职指导,帮助贫困村强科技促发展找路子,实现脱贫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