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地摊经济”火遍全国,因其可解决部分就业问题,且交易成本低,便民利民,能盘活经济、拉动消费等优势。前有成都市设置3.6万个流动商贩摊位,解决10万人就业,后有瑞昌市设置临时摆放点,邀请商贩摆地摊。全国各地为应对疫情冲击,让商贩安心经营,提振居民消费信心,纷纷出台鼓励“地摊经济”的政策措施,忽如一夜春风来,“地摊经济”之“花”开遍全国。
然而,迅速崛起的“地摊经济”也带来了交通堵塞、环境污染、食品安全问题等负面效应,如何用城市基层治理之“手”,绣好“地摊经济”之“花”,释放更多正向“蝴蝶效应”,无疑值得各级党员干部思考。
强化政治引领。发挥街道社区党组织“主心骨”作用,统筹和整合区域内的组织资源,避免“千根担压一人身”。建立街道社区党建、单位党建、行业党建的联动机制,促进“条块”之间双向用力,共同研究解决区域划分、摆摊点位、便民服务等方面的问题,使各领域的党建工作衔接有序、良性互动,形成共建共享的城市管理新格局,使“地摊经济”既能“放得开”,又能“管得住”,还能“服务好”。
建立保障体系。城管、住建等部门要和街道社区党组织同向发力,系统深入调研,摸清城市中不同商圈、街巷、市场、人员的特征,通过明确责任边界、统筹人员使用、严格监督管理等,压实党委主体责任、监管部门责任、街道社区责任和物业企业等责任,推动地摊市场管理有序,让“地摊经济”不仅是城市烟火气,更成为城市风景线。
打造“硬核”队伍。要打造一支熟悉城市情况、熟悉党建工作的干部队伍,通过经常性的集中培训、外出调研等学习机制,提升党员干部整体服务水平和城市治理能力,解决思想跟不上、方式粗放等问题。要调动社会力量充分参与,避免冷眼旁观的“看客心态”,妥善利用居民志愿者、楼栋小组长、普通党员等资源力量,引导自产自销农户、流动商贩规范经营,形成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当好“服务员”的城市治理新机制。
作者:凌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