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访问人数: 140903991

用好“针”本事“绣”出锦绣篇​

www.gcdr.gov.cn (2020-06-01) 来源:泸州合江县委组织部

用好“针”本事“绣”出锦绣篇


脱贫攻坚,作为近年来一项伟大的民生工程,创造了堪称前无古人的人间奇迹,特别是“不落下一个”的扶贫理念和行动,成为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诠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脱贫攻坚越往后,难度越大,越要压实责任、精准施策、过细工作”,“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全过程都要精准,有的需要下一番‘绣花’功夫”。是的,湖北省委常委、襄阳市委书记李乐成指出的“要用好‘针’本事,下足‘绣花功’”,突出的就是一个解决问题和补齐短板的“精细”和“精准”。

“下针”要精准,明确“扶”什么。“绣花”时,每一针该下到什么地方,是很有规律的,倘若随意下针,可能绣出的就不成其“花”了。那么,在扶贫工作中,除了精准确定扶贫对象外,在今年这“收官”之年,恐怕就是要解决“扶”什么的问题。当然,在这“最后一公里”,扶贫对象已经不需要再确定,而留到最后的这些“硬骨头”究竟“硬”在何处,就当必须弄明白了。这就好比“绣花”中要先找到“针脚”。比如,有的贫困户是缺技术,而有的是缺劳力,还有的是因病或受灾……这些都是“针脚”的位置所在,只有找准了,“下针”才能有的放矢,扶贫才能少走“弯路”。

“行针”要合路,落实怎么“扶”。在绣花的“行针”过程中,针对不同的作品,“针脚”的疏密、颜色的搭配都要恰到好处,绣出的作品才会惟妙惟肖。扶贫工作也是如此,究竟“怎么‘扶’”,必需符合具有个性化的“路子”,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也就是说,在“最后一公里”更不能搞任何形式的“一刀切”,特别是那种怕麻烦、图省事,就只管经费划拨的扶贫方式,应当彻底摒弃。“绣”不同的花,就有不同的“绣”法;针对不同的贫困,也就要用不同的“扶”法。总之,不管是缺技术,还是缺士气,都应当“缺啥扶啥”才能真正补齐“短板”,做到“行针”合路,我们的扶贫“作品”才会生机勃勃。

“收针”要完美,抓好怎么“退”。“绣花”结束,应如何“收针”才能够巩固成果,仍然是值得深思的问题,“针”没收好,就可能出现掉线。因此,对最后一批贫困地区和贫困户,该如何“退出”,责任就落到了有关监管部门肩上。检查验收扶贫成果时,不深入基层,走进群众,而是看资料,查数据的“退出”方式是万万不可取的;同时,在“退出”中,对少数百姓的“投诉”,也不能不去做认真的调查就一味责备、惩罚最基层的干部。如果考核扶贫成果能够真正走进群众,真切感受扶贫前后的变化,再来确定是否“退出”,才是完美“收针”的体现,“退出”的成果才能得到很好的巩固。

用好“针”本事,下足“绣花功”。只有从“扶”什么、怎么“扶”、怎么“退”诸方面作好“下针”、“行针”与“收针”,“脱贫攻坚”才会完美“收官”。脱贫攻坚,举世瞩目,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广大党员干部练就一套“针”本事,在960多万平方千米的“锦绣”土地上,“绣”出万里河山风光美,“绣”出小康生活比蜜甜,“绣出”社会和谐人欢乐,“绣”出民族复兴锦绣篇章!(文/黄自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