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人才先行。广元市利州区先行探索乡村振兴引人、用人、留人机制,着力破解人才从哪来、怎么用、如何留“三大难题”,有效激活乡村振兴“人才引擎”,实现乡村振兴良好开局。
打好“四张底牌”,破解“引人难”问题。一是引才入乡牌。出台《利州区柔性引才实施办法》,依托院士(专家)工作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研发平台,每年平均吸引近500名省内外各类院士、教授、专家及团队担任“周末工程师”。组建招才引智工作队,分赴成都、重庆、西安、兰州等地开展“引才高校行”活动,近几年,共引进173名硕博研究生到区党政机关及生态康养、农业技术、文化旅游、电子商务等乡村振兴重点行业。建立校地长期引才机制,与四川大学、中科院成都分院等院校开展校地联合培养模式,储备潜在高层次人才120余名。二是创业返乡牌。召开返乡创业暨招商引资企业家座谈会、在外农民工座谈会、人才联谊会,充分发挥驻外流动人才工作站、乡村两级人才工作站(点)的“连线”功能,建立在外流动人才台账,近两年,先后吸引154名企业家、6300余名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三是市民下乡牌。实施“市民下乡”计划,通过土地、政策、资金等支持,吸引城市居民带资金、项目、技术下乡创业,460余名市民下乡建设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带动当地村民发展。四是农民爱乡牌。建成乡村振兴学院和乡土人才培训基地,通过新型职业农民专题研修班“走读学”、田间课堂“地里学”、跟着专家“跟班学”、农民夜校“就近学”,大力培养培育“土专家”“田秀才”“农经理”,分批次开展专题研修班56场次,培训3200余人次,一批土生土长的“乡土人才”茁壮成长。
探索“三种模式”,破解“用人难”问题。一是“人才+技术”突破发展瓶颈。组织开展“百名专家利州行”“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八大行动”,选派农业、水利等领域专家693人,组建综合技术服务团8个、巡回指导小组39个,围绕绿色果蔬、生态养殖、木本油料、道地中药材四大优势产业,开展发展规划、技术培训。指导新建村特色产业园28个、户办小庭园4681个,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48个,实现乡有支柱产业、村有主导项目、户有增收门路。二是“人才+服务”解决民生诉求。充分发挥“利州人才580服务平台”“订单”服务功能,按照“群众点单、人才接单”模式,有效对接群众需求,开展“一对一”咨询900余次,提供送医、送法等上门服务245次,提供就业岗位6700余个。创办“专家人才问诊室”直播栏目,邀请行业精英“坐诊”直播间答疑解难,“网页端+移动端”同步直播,线上问答与线下留言相互结合,实现群众参与全覆盖,有效解决“疑难杂症”200余个。全覆盖建立乡村两级人才工作站,动态储备各类人才3956名,打造老百姓身边的人才服务窗口。三是“人才+示范”激发内生动力。以党建扶贫示范行动为统揽,以特色种植业和生态养殖业为重点,打造党建扶贫示范带5个、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示范带4个,党员归巢创业产业园12个,评选返乡创业示范户230余户。建立能人联系帮带机制,充分发挥行业能人示范带动作用,激活能人在资金、技术等方面优势,通过鼓励农民入股专合社等方式,带领7200余名群众增收致富。
夯实“五根支柱”,破解“留人难”问题。一是政策支撑。出台《创新创业人才特殊支持十条措施》《人才政策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三年行动实施方案》《乡村一线人才特殊支持措施》《促进返乡下乡创业二十二条措施实施意见》《利州区柔性引才实施办法》《“利州英才”工程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基本形成完备的人才发展制度体系。二是经费保障。每年投入人才工作经费6000万元,累计为引进人才发放安家补助800余万元,以“两个50%政策”报销15名干部人才在职研究生全部学费。利用政府公共租赁用房、政府保障性住房,配套建设人才公寓254套。三是政治激励。在全区乡村振兴一线取得突出成就,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在评先选优、职称评定、入党、晋级、选拔任用等方面优先考虑。去年,117人被发展为中共党员,15名优秀人才得到提拔重用,65人纳入村“两委”后备干部人选。四是荣誉激励。近三年,在乡村振兴领域,共推荐全国劳模两名,省级劳模23名、名中医1名,市级劳模38名、科技拔尖人才3名、名医4名、名师37名,区级劳模20人、科技拔尖人才20名、行业名人60名、名师100名、优秀校长10名,落实区级财政奖励124.4万元。五是人文关怀。建立县级领导干部联系专家人才机制,29名县级干部与区内33名优秀专家人才“结对子”。畅通优秀人才子女入学、落户办理等“绿色通道”,17名专家人才在利州人才580服务平台实行“一站式”手续办理,为11对高层次人才举办集体婚礼,在大石工业园区等地建设“人才楼”“专家院”,配套建设全区院士(专家)服务中心和领军人才工作室、“人才驿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