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泛黄的借据,被湖南汝城县档案馆珍藏,借据上显示,红军向村民胡四德筹集105担稻谷、3头生猪、12只鸡。如今如今已经过去85个年头,这张借据躺在展览台上,向人们诉说着红军长征的光辉历史,军民的鱼水深情,更是我们党密切联系群众的铁证。
重在军民鱼水情深。回望85年前神州大地,山河破碎,风雨飘摇,内有军阀割据混战,外有列强肆意欺侮,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战争年代,粮食是最稀缺的物资,能够每天吃饱饭是人们最幸福的事情,当其他反动军阀的到来,以命相胁,群众总是先将粮食藏起来,当红军的先遣征粮部队的到来,村民们仍然勒紧了裤腰带,挤出自己的口粮,积极支援红军队伍,支援中国革命。两种截然不同的对比,群众对红军队伍的认可,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
重在红军纪律严明。一支军队能否有战斗力,能否得到群众的认可,严明的纪律是关键。秋收起义后从秋毛主席宣布“不拿群众一个红薯”的规定,到后来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我们党军队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不侵占群众利益一直是铁纪军规的主要内容。在残酷的战争岁月,红军没到一处都恪守纪律,自己有半条被子,也要剪下一半送给群众,吃了老百姓家的食物,也会帮群众干活,留下自己的财物。严明的纪律让红军在群众打下了深厚的群众基础,为我们党的胜利也埋下了伏笔。
重在共产党重信守诺。古人云,人无信而不立,一诺值千金。共产党能够得到群众死心塌地的拥护,有一支能征善战的铁军,就在于我们党信守承诺。一张小小的借据,在今天看来,也不过如此,但是管中窥豹,却能够看出我们作风。这张借据在63年后再次出现,尽管胡四德本人早已经去世,汝南县城立即按照当时的物价,对胡四德家进行了偿还。成风化人,我们党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教化百姓,深入群众。
这小小的一张借据,静静的躺在博物馆中,跨越历史的长河,不断的向后人讲述着军民情深的故事,也讲述着我们党从群众中来,往群众中去。(文/王国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