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针对人才引进难、留住难、下去难、提能难,甘孜州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大力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坚持引育并举、综合施策,初步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人才振兴体系,为脱贫攻坚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加大高端人才招引。针对高端人才引进难,实施“硕博人才进甘孜行动”,刚柔并举引智引才。常态刚性引才。创新引才留才、励才用才政策,常态化引进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近五年引进清华、北大等高校硕士博士高层次人才70余人,并有计划安排高层次人才到基层实践锻炼。注重柔性引才。柔性引进医疗卫生、规划建设、科学研究等领域高端人才,80余名高端人才定期来甘孜州服务、指导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搭建平台引才。支持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建立重点实验室和技术研究中心,成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增强高端人才承载能力,并从研发经费上重点考虑、在场地落实上重点保障,60余名院士、专家常年在甘孜州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截至目前全州引进高端人才较2013年增加一倍。
实施定向培养工程,实现强支撑。针对紧缺人才匮乏,坚持因需施策、“订单做菜”,推进人才定向培养。委托省内高等学校、高职院校开展人才定向培养,五年自主委托培养专业人才1782名,491名学生已毕业上岗。实施紧缺专业人才定向培养。以深度贫困县人才振兴工程为抓手,推进教育、卫生、农业等14个领域紧缺专业大学本科生和高职(专科)技能人才免费定向培养,计划3年内免费定向培养紧缺专业和技能人才4000余名,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实施乡村实用人才定向培养。从2018年起,用3年时间,每年选送220名具有一定实用技能的乡村人才,开展一年实训教育,提升专业技能,期满合格发放中等职业学校毕业证书;每年选送130名在职村医到中职卫校接受3年农村医学专业学历教育,毕业后全部安排到村卫生室工作,为基层一线留住一支“永不走的扶贫攻坚队”。
强化本土人才培育,实现“进得来”。针对本土人才“进不来”,综合运用人才招录(聘)政策优势,加强本土人才招引,吸引本州籍人才回归家乡、服务家乡、建设家乡。推进高校毕业生回引计划。鼓励引导甘孜州籍高校毕业生报考服务基层项目,回乡支教支医支农,教书育人、治病救人、助力发展。对服务期满考核合格的,聘用到所服务乡镇的基层事业单位。近三年来,855名高校毕业生通过服务基层项目回乡工作。推进基层专业人才补给计划。瞄准基层急需紧缺人才需求,采取降低学历门槛、放宽职称条件、加试藏语和限定本州户籍等措施,提升本州籍大中专毕业生在公开招录(聘)中的竞争优势,近年来,3498名本州籍专业人才充实到县乡事业单位。推进政府购买社会服务计划。围绕脱贫攻坚和民生事业发展,在基层公共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农业技术、扶贫开发等领域推进政府购买服务,7000余名本州籍大中专毕业生长年扎根基层、服务民生事业。截至目前全州培养本土人才13192名。
探索岗编分离制度,实现“放心下”。针对人才不愿下基层、到艰苦地方去的问题,创新制度机制,探索岗编分离制度,促进人才有序向基层一线和艰苦边远地区流动。运用政策导向促进人才向基层流动。坚持需求导向,对部分急需紧缺专业人才实行聘用在州县部门,工作在基层一线,3至5年轮换一次,促进专业人才下挂基层单位,120余名紧缺专业人才在基层历练、在一线成长。运用考评指挥棒促进人才向基层流动。试行基层专业人才申报职称单独分组、单独评审、单独确定结果,建立“定向评价、定向使用”职称机制,使人才在基层一线有奔头,4080名专业人才自愿到基层服务。
推进人才在职提能,实现“干得好”。针对基层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高、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度不强的问题,甘孜州扎实推进人才在职培训、提能增智工作,全面盘活用好现有人才。加强专业人才全员培训。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要求,每年选派一批专业技术骨干到内地和州属企事业单位进行3至6个月研修,提升专业技术水平,每5年对全州专业技术人员轮训一遍。加强乡土人才培训提能。实施“一村一幼”“一村一医”“一乡一全科”“一村一名农技员”“一户一名技术能手”培训提能计划,对2283名学前村级辅导员、在岗村医全面培训并考核合格,为325个乡镇卫生院至少培养配备1名全科医生,为1360个深度贫困村至少培养1名农技员,基本实现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至少有1人掌握一门就业技能,更好的服务脱贫攻坚和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