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广元市利州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建设“人才优先发展示范区”为目标,在招才引智、育才用才、惜才留才上下功夫,厚植乡村振兴人才优势,切实推动各类优秀人才在农村广阔天地展才华、显身手,助推乡村振兴实现良好开局。
坚持“人尽其才”,让人才在乡村振兴一线集聚。强化人才“供给侧”思维,推动优质人才资源向农村基层流动。一是“柔性引才”接入高端智力。注重产学研协同推进,与四川大学经济学院签订院地合作协议,清华大学、中科院成都分院在我区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制定《利州区柔性引才办法》,吸引114名行业领军人才为我区献智献策。二是“两大平台”培育本土精英。建成乡村振兴学院,统筹师资力量,分批次开展各类人才培训16场次、3200余人。依托新媒体平台开设“网络课堂”,以需定培,以培供需,个性化培训本土人才4100余人。三是“三项计划”盘活人才资源。实施“归巢创业”计划,以乡情乡愁为纽带,通过驻外商会“召”、举办联谊会“谈”等方式,回引154名企业家、6300余名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实施“市民下乡”计划,通过土地、政策、资金等支持,吸引103名市民带资金、带项目、带技术下乡创业。实施“智力反哺”计划,300余名在外利州籍高层次人才通过参与项目建设、提供技术指导、开展课题研究等方式服务家乡建设。
坚持“才尽其用”,让人才在乡村振兴一线出力。探索“人才+”模式,切实提高人才对乡村振兴的贡献率。一是“人才+技术”破解发展瓶颈。围绕绿色果蔬、生态养殖、木本油料、道地中药材四大支柱产业,组织开展“专家人才利州行”、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八大行动”,选派农业、水利等领域专家693人,分类组建综合技术、巡回指导等服务团队47个,为各乡镇制定发展规划、开展技术培训。在白朝、龙潭等地新建有机农产品基地2070亩,累计认证“三品一标”农产品48个,在赤化建成花卉园区600亩,指导培育白朝石斛、杜仲山鸡等“利州造”品牌农产品,合作打造白朝乡500亩食用菌、大石镇300亩构树种植基地。指导新建村特色产业园28个、户小庭园4681个,实现乡有支柱产业、村有主导项目、户有增收门路。二是“人才+服务”解决民生诉求。充分发挥“利州人才580服务平台”“订单”服务功能,按照“群众点单、人才接单”模式,有效对接群众需求,开展“一对一”咨询900余次,提供送医、送法等上门服务245次,提供就业岗位6000余个。创办“专家人才问诊室”直播栏目,邀请行业精英“坐诊”直播间答疑解难,“网页端+移动端”同步直播,线上问答与线下留言相互结合,实现群众参与全覆盖,有效解决“疑难杂症”200余个。全覆盖建立乡村两级人才工作站,动态储备各类人才3956名,打造老百姓身边的人才服务窗口。三是“人才+示范”激发内生动力。以党建扶贫示范行动为统揽,打造党建扶贫示范带5个、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示范带4个。充分发挥种养大户等本土人才的示范带动作用,通过强带弱、大带小,带领群众致富增收。返乡创业人才王钦通过创建恒昌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带动5个村184户农民发展食用菌,年人均增收4000元以上;白朝乡月坝村成立富民专业合作社,吸纳122户农户加入,2018年实现集体经济收入32.6万元。
坚持“用心用情”,让人才在乡村振兴一线扎根。着眼激发各类人才干事创业激情,努力让愿意留在乡村的人留得安心,让愿意在农村干事的人更有信心。一是强化组织保障。充分发挥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牵头抓总作用,建立区、乡、村“三级联动”的人才工作机制。将人才工作纳入目标考核、抓党建述职重要内容,推动党管人才责任落到实处。二是优化人才环境。强化经费保障,2018年共投入人才工作经费6300余万元,机关事业单位在职人员就读研究生学费全额报销。促进人才向基层流动,26名引进高层次人才到乡村振兴一线“蹲苗”培养。强化政治引领、政治吸纳,15名优秀人才得到提拔重用,117人发展为中共党员,65人纳入村“两委”后备干部人选,83人被评为市区两级科技拔尖人才、行业名人。三是注重人文关怀。落实好县级领导联系专家人才机制,29名县级干部与区内33名优秀农业人才“结对”,畅通优秀人才子女入学、落户办理等“绿色通道”,切实营造“尊才、爱才、惜才”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