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绵竹市以人才振兴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在高端人才引进、涉农人才培养、培训基地打造、基层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现拥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1人、全面创新领军人才1人、德阳英才2人。涌现出引领年画文创事业发展的年画传承技能人才;促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的猕猴桃科研领军人才、玫瑰香氛产业高端研发和管理人才;带动农业产业发展,实现增收致富的优秀新型职业农民代表等现代化农业人才。据统计,近年全市共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1800余人次,认定新型职业农民243人,培训省内外涉农人才4700余人次。农业实用人才在文化水平和资质取得方面均有较大提升。
一、办好乡村振兴农民大学,立足培训服务“三农”
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培养乡村振兴所需的各类专业人才,2018年绵竹落成了四川乡村振兴农民大学,主要培养具有专业技能、农业生产经营能力的新型农民队伍和涉农工作人才。根据培训对象的具体需求制定教学方案,统筹协调各层次专家、领导、技术人员实施分层次教学,做到因材施教。大学本部以九龙镇高效农业园作为实训基地,发挥“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在田间地头示范教学”的优势,坚持“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销、实现农民富”的原则,源源不竭培养“三农”人才。学校遵循“党政领导讲政策、专家教授讲理论、基层干部讲经验、典型人才讲做法”的办学方式,全力组建由省内外著名专家教授、领导干部、乡土人才等构成的教学师资队伍。目前农民大学师资库有大专院校教授6人,副教授12人,具有博士学位5人;各级领导干部12人,农村基层干部9人;农村致富带头人或农业行业协会负责人6人,高级技师、培训师15人。截止2019年4月,农民大学举办省内外各类培训班25期,培训涉农人才4700余人次。
二、打造现代农业人才队伍,培训认定新型职业农民
通过精准遴选培育对象、分层分类开班培训、创新方式互动教学等方式,在全市范围内广泛宣传并积极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认定工作。组织有意愿、有需求、有基础的农民通过“云上智农”APP报名和镇乡推荐报名,实时更新维护全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对象库。发挥农广校作用,确定四川省广播电视学校绵竹市分校,作为培训机构。开设“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畜禽养殖培训班”等五个大班。同时建立起“种粮大户交流群”等线上交流平台,专家和学员间开展信息互动、远程指导、技术分析、跟踪服务。2018年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共计906人。
近年来,新型职业农民中涌现出获全国神内基金农技推广奖的刘亮、省级劳模罗俊元、省级家庭农场主刘光均等优秀典型,由他们领办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吸纳农村劳动力200余人,示范带动周边农民增收致富效果明显,激励农村人才技术兴农、科技富农。
三、搭建就业创业服务平台,为乡村发展留住人才
面向农业人才开展就业创业支持服务。以“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主题搭建招聘就业服务平台,帮助农村富余劳动力就近就业。积极落实各项创业补贴、创业吸纳就业补贴、场租补贴、创业担保贷款等政策,鼓励农民工返乡下乡创业,帮助他们解决融资难题。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技能培训。结合城镇就业需求、当地产业特点和劳动者自身实际,采取“就业主管部门+街道(乡镇、社区)+培训机构”共同参与模式,提供就近便捷、灵活实用的职业培训服务。开展绵竹年画制作、婴幼儿护理员、欧式甜品、四川特色小吃、特色川菜等“项目制”培训。依托农民大学,打造“育婴师(养老护理)技术培训基地”。创新开展“年画+竹编”、“年画+手工艺”等文创技能培训,为特色乡村建设提供了技能人才支持。2018年,组织返乡农民工参加创业培训168人,劳务品牌培训422人,青年劳动者技能培训1817人。
四、开展校地涉农合作,产学研一体服务发展
加强与高校院所的涉农合作,聘请西南大学、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科院、四川华胜农业有限公司等高校、研究单位、农业企业的15名专家、教授、农业行业领军人才来绵开展教学交流,为农业实用人才培养引智聚力。与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签订《川东水稻多元种植周年优质丰产增效技术集成与示范协议》,将在绵竹建立核心示范区500亩,示范区10万亩,培育带动适度规模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0个以上,培训农技人员150人次,培训新型职业农民400人次。加强校企合作,猕猴桃、玫瑰产业相关企业均与科技前沿研发机构建有深度战略合作,紧扣产业链关键环节,建立起栽培、加工、流通等领域的多层次人才队伍,扩充了农村实用人才规模。企业通过聘请、柔性引进相关产业的知名研究人员等方式,建立起高端专业人才技术队伍,对农业产业技术、生产、管理团队给予指导。培养乡村特色技能人才方面,以非物质文化“绵竹年画”为依托,充分发挥文旅融合发展优势、企业管理营销优势,搭建“农闲堂”等农民年画技能培训基地,为乡村人才振兴注入文化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