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年来,各级人社部门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脱贫攻坚的重要论述,充分发挥职能优势,政策、干部、资源向贫困地区聚合,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今日起,本报推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系列报道,展现人社部门精准扶贫的经验举措,以及党员干部讲政治勇担当善作为的精神风貌,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加油鼓劲。
三月阳春,川西高山峡谷坚冰消融。藏族男孩洛绒益西回忆起三年前人生的“破冰之旅”,古铜色的脸庞笑容荡漾:“一辆就业班车载着我驶出雪山,驶进成都大运汽车公司的车间,改变了一家人的命运。”
从放牛娃到工薪一族,洛绒益西的命运转变,正是四川藏区彝区人社扶贫工作的缩影。四川省人社厅厅长胡斌说,近年来,四川人社系统以就业创业稳增收,培训技能促产业,智志双扶激发内生动力,有效阻断了四川藏区彝区的代际贫困,荒芜的大山变了颜色,寂寥的村落添了活力,贫困发生率连年递减。
护送到岗
温情就业攒心气扫穷气
不过剑门关,不知蜀道难!
过了折多山,险处不须看。直至海拔4000多米,草木不生,贫瘠如裸露的巨岩,悬在头顶。
甘孜、阿坝、凉山以及乐山的马边、峨边等藏区彝区,受制于自然条件、民族宗教、文化差异等因素,长期以来产业不兴,六畜不旺,群众就业能力和意愿不高,贫困发生率曾经都在20%以上。
“对于世居此地的贫困户来说,只有真正的温暖才能消解忧惧和焦虑,就业服务必须突破老方法,不走老路子。”在通往阿坝州黑水县的路上,当地人社干部谈起了就业扶贫经。改变简单的“广而告之”模式,走进贫困户心中,让就业工作充满温情。
前些年黑水的就业扶贫工作让干部头疼不已。“有些藏区青年,生活习惯不同,语言沟通不畅,外出打工做生意,惹出不少事来。”阿坝州人社局一名干部坦言。
扬长避短,因势利导。近年来,人社就业部门利用藏族小伙身强力壮、形象好、忠诚度高的优势,培训出持证上岗的“黑水保安”,并亲自护送到岗,跟踪服务,三年来,2万多人成功就业。“如今,黑水保安品牌越叫越响,供不应求,也使得几万家庭走出了贫困。”阿坝州就业局负责人说。
异地转移就业工作中,以心换心才能拉近距离。2017年3月10日,甘孜州就业局护送42名签约珠海的务工人员,经过37小时的火车汽车奔波,12日凌晨才将最后一名人员送入签约企业。没成想,早上6点就有人闹纠纷,有人打退堂鼓,经过反复协调和安抚,所有人顺利上岗。
弱劳力出不去怎么办?公益性岗位兜底安置。凉山州开发保洁、保绿、孤老和留守儿童看护等公益性岗位,2016年以来,累计开发岗位11662个,兜底安置贫困劳动力10139人次。45个深度贫困县确保每村开发公益性岗位5个以上,给予每人每月不低于300元的补贴。
没参加“扶贫专班”之前,丁则索朗的眼中只有绵延的群山和成群的牛羊。去年8月,在雅江县人社局副局长田伟全程陪护下,丁则索朗与来自牧区的25名青年参加了“扶贫专班”,赴德阳市职业院校学习汽车维修技术,如今凭着一技之长拿到了每月3000多元的工资,父母的生活和妹妹的学业都有了保障。
田伟是此次“扶贫专班”的大管家,也是四川省下派到深度贫困县挂职的45名人社干部之一,肩负为期两年的人社扶贫重任,这些扶贫“尖兵”巧用多种帮扶策略,将服务送到每一个贫困户家中。
巴蜀大地,雪域高原,无数就业扶贫干部,带着技术、资金、项目和信念,每天跋山涉水,克服高寒缺氧,走村串户,帮助贫困群众摘掉穷帽子。
在脱贫致富奔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的嘱托,也是人社扶贫干部的心声。
学技提能
端稳“产业饭碗”
通往康定市三合乡二村的路在深山峡谷间蜿蜒,藏羌杂居的村落散布在“溜溜”的山上。山高路远、产业匮乏是深度贫困地区普遍的致贫痛点,出路在哪?
人社扶贫对策是,通过技能培训、开办扶贫车间等,让贫困群众学会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在家门口找到致富“楼梯”。
山腰上的黑色大棚在二村贫困户余安贵眼中,都是生金“宝库”。2016年11月,乘着羊肚菌产业的东风,二村全村以土地入股,种植29亩羊肚菌,去年纯收入13万元,每户分红近1000元。合作社优先为贫困户提供岗位,余安贵夫妇每月能挣近1500元的工资。另外,妻子还是村里藏花刺绣坊的绣娘,闲时绣绣花,一天能赚50元手工费。
“这几只鸡羽毛松散,怕是缺锌,防止鸡抓伤,可以套上眼罩。”在贫困户杨成梅的土鸡养殖园,畜牧专业出身的甘孜州人社局副局长谷云现场做起了技术指导,看着贫困户靠着产业富起来,人社干部都想出一把力。
目前,甘孜州18个深度贫困县都将技能培训列入人社扶贫工作重点,大力开展摩托车修理、唐卡绘画、民族手工等实用技术培训。2016年以来,全州对贫困劳动力开展各类技能培训2.9万人。
四川省人社厅农工处张莉介绍,为了让45个深度贫困县群众端稳“产业饭碗”,四川省落实45家技工院校“一帮一”对口帮扶培训,培训内容从政府“定菜”,有针对性地变为当地“点菜”,采取家门口轮训、校门口集训、厂门口送训等多种形式,覆盖所有贫困村。在资金上,逐步设立扶贫小额信贷分险基金、贫困村产业扶持基金,对深度贫困县实现全覆盖。
旅游产业正成为藏区彝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新动力。阿坝、甘孜提出“全域旅游”发展理念;凉山提出将旅游产业列为首位产业,近两年随着游客数量激增,旅游产业相关的技能培训被当地群众追捧。
悬崖村村民某色曲日拿到攀岩教练的初级职业证书后,捕捉到了“大商机”。近年村子发展旅游产业,藤梯变钢梯,每年吸引几十万游客,有了这个证书,他可以在景区做一名专业导游,再也不用到外面谋生了。
除了旅游相关技能,昭觉县就业局还针对彝家特色美食送出餐饮烹饪等培训,让“坨坨肉”变出百般花样,无数彝族阿妈参加培训后光荣上岗,在景区农家乐的厨房里当“掌勺”。
“虽然当上导游,还是没想到家乡居然变成热门景区。”风吹过海拔4962米的俄达门巴村,经幡舞动,贫困户说扎谈起家乡巨变,脸上写满骄傲。昔日逐草四方的迁徙部落,在甘孜“全域旅游”发展理念的引领下,木雅景区走出一条“资源变资本、牧区变景区、牧民变股民”的脱贫路,人均收入从2014年的2000元增加到2018年的8000元,7名贫困户通过技能培训,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
但求所用
深贫“洼地”聚智攻坚
悬崖陡立,奇峰峻林,6岁的彝族小姑娘色雷漫步在大凉山盛放的花海里,去年冬天的一场支气管炎,差点夺去她迎接这个春天的权利。
大城市难以想象的“小病夺命”现象,在凉山州却真切得可怕——抢救色雷的布拖县某乡镇卫生院,竟然没人会用心电监护仪、制氧机等抢救设备,转院又耗时太长,幸亏有医疗援建单位派驻的医生在,小色雷才得救。
一场与死神的赛跑,取胜的关键是人才。
扶贫必扶智!脱贫攻坚战役打响之初,习近平总书记就指明方向。近年来,一批由各领域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特战部队”流向深贫“洼地”,2018年新增76所高校、30家医院定点帮扶45个深贫县,3000余名专技人员为受援地区培训业务骨干超1万人;专家人才组团式服务、订单式服务长流水不断线;本土人才加快走出去接受培训,一支“永久牌”扶贫队伍集结成军。
“针对特殊时期、特殊情况,实行差异化的特殊激励政策。”四川省人社厅专技处副处长谌能介绍,全省深度贫困地区事业单位招揽人才可放宽学历、职称、开考比例等限制;在高海拔地区工作的人才享受特殊奖补和晋升政策;2018年,“三支一扶”人员、农村特岗教师、志愿服务西部的大学生,三类志愿服务人员的招募规模达历史之最。一切努力只为打造贫困地区“人才磁场”。
“医生,卡沙沙(谢谢)!”5个月来,陈维听到最多的就是这句话,他和4名同事将德阳人民医院先进的诊疗技术留在了彝区,帮助凉山州越西县第一人民医院建立新生儿科,传授机械辅助排痰、早产儿生命支持治疗等技术,给无数越西家庭带来了希望和生机。
第18批博士服务团成员交出亮眼成绩单。挂任阿坝州农牧局副局长的韩庆安,指导州内两个兽医实验室达到“国标”,全年培训专业技术人员约400人次,为当地畜牧业发展注入了长久动力。追随着春天的脚步,第19批博士服务团陆续进驻阿坝、甘孜,担当科技参谋、桥梁纽带和人才导师。
智志同抓
外力生内力
“我们调研发现,民族地区群众由于风俗习惯、受教育水平的差异,除个别无劳动力人口外,仍有部分人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坐等救济。”翻越康巴第一关,一栋栋描金绘彩的藏族民居映入眼帘,甘孜州道孚县扶贫干部陶贵平聊起“头疼事”。
“全县贫困劳动力6422人,拥有技能的和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都只占贫困劳动力总数的2%,90%以上的贫困人口不会汉语,这些因素无形中催生‘等靠要’思想。”数字的背后,直指人社扶贫工作中必须面对的“内生动力不足”难题。
政策不养懒汉,脱贫要自己流汗!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强调,着力解决“一兜了之”和部分贫困人口等靠要问题,增强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为今后脱贫攻坚工作指明方向。
落到民族地区实际,突破口在哪里?
不少深度贫困地区创新机制,激发贫困群众变“要我干”为“我要干”。甘孜康定市创新建立“八不扶”倒逼机制,规定“不爱祖国者”不扶、“好吃懒做者”不扶、“弃学入寺者”不扶等;凉山州实施以奖代补,从打扫卫生到发展生产,大多数帮扶岗位都奖勤罚懒;乐山市推出“贫困家庭奋进计划”等六大行动十八项举措。藏区彝区在技能培训中附加汉语传授、素质提升、政策宣传等项目,促进贫困人口内在素质的提升。
变化悄悄发生,在一系列倒逼机制、帮扶和优惠政策的激励带动下,“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思想没了生存土壤,藏区彝区也开始涌起返乡创业潮。
昔日“不毛之地”,如今“遍地致富果”。变化源于乐山市峨边县家庭农场主陈国会之手。2017年回乡创业,他一次性流转了近1500余亩闲荒山土地,种上了茶叶、李子、车厘子等,如今销路打开,效益颇好。“每年发务工费7万元,茶叶收购将近10万元,带动了50户农户增收,其中有13户是贫困户。”陈国会充满了自信。
春暖花开,桑吉丹孜开始新一季的忙碌,在他的阿妈拉藏缘客栈,一块“返乡农民工创业示范户”牌匾格外醒目。前些年他在广州打工,发达地区的经商思路点燃了他的创业激情,于是他返乡开客栈,当起背包客领队。如今不仅生活水平提高了,还带动周边五户村民一起当导游。“生活有希望也更有成就感了。”眼看旺季就要到来,桑吉提前规划好了热门路线。
为鼓励创业,四川省在资金支持上不断加码。去年以来,在继续对全省88个贫困县安排3亿元就业创业补助资金的基础上,对45个深度贫困县每个县再增加200万元就业创业补助资金。
一路行来,隐隐雪山,看似阻断了许多前行之路,却总能在山重水复的尽头找到路,我们耳闻目见人社扶贫漫漫长路上的点滴辛酸,苦乐交加——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如歌中所唱,虽然人社干部不断努力,送出去的务工人员却经常有人“反水”。满一个月,42名送到珠海各企业的还有30人,两个月后,还有20余人……因为少文化、缺技术,语言不通,劳务输出之路显得十分艰辛。甘孜州就业局长罗秀荣却坚信:“只要为他们打开一扇窗,就会有阳光照进来。”
“扎根深贫区,需要有强大的家国情怀。”道孚县娜姆副县长的话久久回荡。环境苦、平台小、待遇低,藏区彝区普遍面临人才引不进、留不住之困。甘孜州某县,全县行政编制人员中拥有硕士研究生学历的只有6人,加之自然环境恶劣、维稳任务重、医疗教育条件差,干部人才普遍存在“盼走”心理。
虽然大部分“孔雀”选择东南飞,却不乏勇敢的逆行者。一名挂职炉霍县的人社干部刚刚到岗,母亲就被检查出肠癌,他选择坚守岗位。“命运齿轮下,每个平凡人的背后,都有自己的痛苦、绝望和孤独,也有值得活下去的意义和坚持。”他在朋友圈里写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