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一个“一百年”目标越来越近了。为了确保贫困地区不掉队,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近年来各地纷纷选派政治素质好、文化水平高、工作能力强的优秀干部到软弱涣散和贫困落后村担任“第一书记”,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基层党建工作不断夯实,经济社会发展活力涌现。
然而,也还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比如,一些“第一书记”把选派当成升职的“跳板”、把去基层当做是“镀金”,有的甚而至于是为了去躲清闲。凡此种种,或出于功利或心不在蔫,怎么能开展好工作、完成好使命呢?实践表明,“第一书记”们能不能在各自的点位上静下心来、定下心来、用起心来调查研究、谋划蓝图、实干苦干,将决定着下派驻村工作的得失成败和质量效益的高低。
“第一书记”要平“心”静气,谋定而动。要把浮躁的心气平复下来,认认真真开展工作。不要好高骛远,也不要觉得屈才了。习总书记说,农村是一片广阔的天地,大有可为。要把急功近利的心态平复下来,一口吃不成一个大胖子,一锄挖不出一个金娃娃。天道有常,我们要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一步一个脚印,多做有利于长远的潜绩。要放下上级机关干部的高傲心气,拜师基层,弥补农村工作知识短板、经验盲区,努力掌握好农村工作“手艺”。要放下机关干部的官架子,多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需于民。要把不情愿、不满意的情绪平复下来,安安心心开展工作。做到既来之则安之,做到人在心在、人不在心也要在,绝不能身在曹营心在汉。总之,只有心态调整好了,才能进入好的工作状态,才能静下心来调查研究、谋划蓝图、发动和带领群众科学发展、脱贫致富。
“第一书记”要死“心”踏地,攻坚克难。要把自己当成主人,扎根村子,情系群众。而不是持着游客心态“到此一游”而已。要把村子当成自己的家,要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青春热血奉献给她,而不能把自己当成客人隔三岔五来“串一串门”而已。一方面,要通过深入走访座谈,了解社情民意,听取民声民怨,号准涣散贫困落后的“脉”,弄清“病”因,再对症下药,制定出帮扶方案。然后,带领大家下定决心、不怕困难,通过巧干、实干、苦干向着目标进发。另一方面,还要充分依靠派出单位这个“娘家人”,借力派出单位的资源和优势,为“婆家”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物力、财力、人力支持,将“外面世界”的先进理念、成功经验引进来,抓发展、摘穷帽,努力成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主心骨。
“第一书记”要真“心”实意,开拓进取。毛主席说:“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第一书记”是受组织安排来履行使命的,要谋功。而要谋功,就要下真功夫。重点要在抓基层党建、促进农民增收脱贫等方面下真功夫、真下功夫。要舞好党建这个龙头,当好党建发展的领路人,开展好党建工作,筑牢基层战斗堡垒,要带强村“两委”班子,重点抓好“两委”班子建设。可借鉴机关班子建设中的好经验、好做法,积极帮助村里建立健全班子运行、民主公开、决策议事、村务管理监督等规章制度。要把产业发展、脱贫致富作为一切工作的落脚点,积极转变思路,发挥见识广、视野宽、资源多的优势,推动村级集体经济蓬勃发展,打赢脱贫攻坚战,逐步实现乡村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