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访问人数: 127547548

不仅收获人才,更收获理念

www.gcdr.gov.cn (2019-03-25) 来源:四川日报

自贡实施中德合作职业教育试点

3月14日,富顺职业技术学校的两名高一学生急匆匆找到该校副校长张印,“听说今年学校要开办中德节能建筑技术试点班,我们想进这个班学习。”

“你们消息还挺灵通啊!”张印笑着说,目前试点班的最终方案还未确定,一种方案是上半年面向高一学生定向招生,另一种方案是下半年面向社会招生,一旦敲定后,立即发通知。

2015年5月,自贡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国际合作中心支持下,启动实施中德合作职业教育试点推广项目,自贡职业技术学校、自贡市职业培训学院、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作为首批试点学校,与珠海高级技工学校、德国国际合作机构、蕾娜范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在“航空燃机与零部件制造数控加工”“汽车机电维修”“养老护理”等专业领域开展职业教育试点项目合作,培养人才760人。

今年,自贡将该项目首次延伸到富顺县和荣县。

□本报记者秦勇

职教新理念让师生都受益

2月25日至3月1日,德方专家凯泽在富顺职业技术学校呆了5天,他此行的目的只有一个:为试点班开班做前期准备,培训学校的建筑工程施工专业教师,商讨节能建筑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

3月下旬,凯泽还将到富顺深入节能建筑材料企业和建材市场调研,了解中国的节能材料工艺,再按照德国标准,做出一套完整的节能建筑技术教学内容。

凯泽有19年的职业教育经验,在中国、俄罗斯、乌克兰、埃及以及欧盟和中亚多国提供节能建筑方面的技工培训服务。

但让张印印象深刻的不仅是凯泽丰富的从业经验,更有先进的德国职业教育理念。他向记者展示凯泽在富顺县排得满满当当的工作表,中午安排一个半小时休息时间,“其实他中午根本没休息,都是在商讨工作。”

这是富顺职业技术学校首次参与中德职业教育合作,校长官忠华说:“职业教育需要动手动脑,以前教师是在外认购教材,现在需要自己开发教材。”

自贡将德国先进职教理念、成功实践案例与实际相结合,已编撰了“航空燃机与零部件制造数控加工项目”综合技术理论指导书、数控车加工工作页等8本手册及教材。

过去,职业院校教师不同程度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轻能力”,校企缺乏深度合作等。一期中德合作职业教育试点推广项目实施3年多来,教师通过德国专家的培训和指导,思想观念和教学理念有了“脱胎换骨”的转变。

自贡职业技术学校航空燃机与零部件制造数控加工专业教师邓怀芳就是受益者之一。“小组互动讨论、模块化教学、分类归纳法、德式卡片问答法等,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升了教学能力。”通过学习培训,如今她已是学校专业部负责人之一,还被评为自贡市名教师。

引入“双元制”学生受到企业认可

德国重视实践应用,培训方式以企业为主,培训内容以职业实践为主的职业教育观念,对教师触动较大,尤其是引入德国的“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

自贡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严宗亚说,“双元制”的核心是校企深度合作。

“汽车机电维修”专业依托自贡市汽车摩托车商会、一汽大众、上海大众等汽车经销商与学校共同参与推进汽车机电维修项目。自贡市海川实业有限公司与学校共同参与推进燃机零部件维修项目;海尔、上海三菱电梯与学校合作打造品牌班。

北京现代、标致、别克等14家企业与学校、学生及家长签订协议,企业接受试点班学生教学实习、顶岗实习,实习期满后经考核合格提供就业岗位,同时企业安排技术骨干接受项目培训、对学生进行跟踪指导授课。

“以前是企业需要人才时,才找到学校招人,而现在学生主动到企业实习,更快更好地融入企业生产,普遍受到企业认可。”严宗亚展示去年中德项目数控试点班学生就业信息表,32名学生的就业去向均是市内外的机械制造企业,并且待遇普遍在月薪5000元左右。

建公共实训基地打造合作“示范区”

去年9月,自贡启动二期中德职业教育合作项目,经中德项目相关各方多次洽谈,在航空燃机与零部件制造数控加工、汽车机电维修、养老护理三个合作专业的基础上,增设机电一体化、节能建筑技术两个专业。

二期中德职业教育合作项目,3年将招收选拔30个班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超1000人,进一步改善自贡技能人才总量偏少、结构不合理、供需不平衡等现状,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符合产业转型升级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目前,自贡正在创建自贡技师学院,争取建设公共实训基地,打造中德项目“示范区”,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更多的高端技能技术人才。

但在中德合作项目实施过程中,也有一些问题要解决。如专业教学设备要求高,设备购置投入大。张印介绍,以节能建筑技术专业为例,涉及门窗安装等建筑实训等,需要购买设备设施,建立实训基地。而汽车机电维修、航空燃机与零部件制造数控加工等项目,需要在仿真或真实的生产条件下进行教学和实习实训,设施设备及耗材都是大投入。

同时,由于体制因素,与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的现代学徒制特点相比,部分企业还没有从开始就全程介入培养,校企利益的求同存异未较好地解决,产教融合深度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