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报告首提“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引起关注——
为何转型
●过去招商引资都拼地价、拼补贴,但这不稳定也不持续
●优秀的市场规则和制度意味着优良的开放环境,而这样的环境才能提供可预期的、稳定的“发展红利”
如何转型
●根本要求是促进相关规则制度与国际接轨
●代表建议在学习规则和参与规则制定的过程中,更多用市场化和法治化手段推进开放,并要把好“三个方向”
1月14日,省长尹力代表省人民政府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加快自贸试验区建设,推动由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规则等制度型开放转变”。省商务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这是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向制度型开放转变。
这一全新的表述,究竟对我省开放发展意味着什么?又该如何推动这一转变的实现?记者就此采访了部分省人大代表与相关政府部门。□本报记者 熊筱伟
怎么看
四川开放发展到了新阶段,不能“穿新鞋走老路”
什么是制度型开放?“目前这还真没有一个学术定义。”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但可以确定,它的根本要求是促进四川规则制度与国际接轨。
省人大代表、泸州市广播电视大学校长彭兵也谈了他的理解:过去要素的开放,引进和输出的更多局限在资本、人员、技术等;而制度型开放,更多着眼于制度的“进出口”,一方面引入更先进的国际标准、规则等,另一方面也输出我们的话语权。
为什么要向制度型开放转变?
“因为四川开放发展到了新阶段。”省人大代表、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执行院长易敏利注意到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组数字:去年四川货物进出口额增长30%,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出口增长28%。量的增长背后是质的转变,“从内陆变为开放前沿,四川对外开放也要有新思路,不能‘穿新鞋走老路’。”
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工作办公室相关负责人则提供了另一个角度:改革开放40年来,四川乃至全国都面临人口、生产成本等红利边际效益递减现状,未来红利来自改革、来自制度供给。“过去招商引资都拼地价、拼补贴,但这不稳定也不持续。优秀的市场规则和制度意味着优良的开放环境,而这样的环境才能提供可预期的、稳定的‘发展红利’。”
“制度和规则跟不上,外资就不愿进场,即使进了场也可能撤场。”省人大代表、民盟四川省委社法委主任武秀峰举了个行政许可的例子:申请专利和商标,省内审批耗时漫长,至少几个月甚至一年,而广东和北京等地已开通了快速通道,可在一半甚至更短时间内走完流程。
怎么干
除了态度要主动外,建议做到“一个中心,三个方向”
向制度型开放转变,该从何入手?综合多位代表建议,至少有“一个中心,三个方向”。
一个中心,是在学习规则和参与规则制定的过程中,更多用市场化和法治化手段推进开放。三个方向,分别是学习借鉴对接国际先进规则、标准和管理体系,如放宽基于公平的市场准入,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等;同时加快清理现有规则制度中与国际通行规则中不相符合的部分;推动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标国际先进标准,在产业政策、知识产权、营商环境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探索落实“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禁止皆可为”等理念。
除了具体方向,多位代表还共同提到“态度”的问题。作为制度创新“高地”,四川自贸试验区将在推进转变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这并不意味着自贸区来‘干’,其他地方‘看’。”省人大代表、遂宁市商务局局长刘建军表示,遂宁正在争创自贸试验区协同改革先行区,“成为先行区后将获相关省级管理权限下放,进一步推动自贸区和其他先进地区经验推广落地。”在他看来,这有望成为当地未来发展的重要竞争力。
省人大代表、四川惊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天赐认为,越是面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越要以自主开放的确定性来应对,“与其等待省里安排任务,不如地方主动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