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半个多月以来,在攀枝花市仁和区同德镇新民村里,40多岁的女社长杨鸿是很辛苦的人。每天上午、下午,她都要骑着摩托车去挖掘机工地现场“义务监工”,为的是把各家各户的梨子地、桃子地、核桃地、樱桃地的平台,挖得标准一些,督促老乡在挖掘机开槽后,按要求埋下秸秆、肥料等等。
“说实话,苦是苦一点,但是我对我们村的十三五美景,充满信心!”杨鸿这样说。如今,在仁和区同德镇新民村,村两委正在带领群众,走好科学规划、典型引领、干群齐心的“三部曲”,正一步步绘就一张事关该村十三五发展的“实干图”。
科学规划,描绘村级“十三五”美景
“春节前的党代会、人代会后,我们就及时召开社员群众大会、村两委的班子会议,前前后后开了四次,修改了三次,有两个晚上也在开。综合分析,最终将新民村的“十三五”规划,弄出来了。否则,挖掘机不可能在正月初五就开工挖地。”谈起村里的十三五规划,该村党总支副书记兰明海谈这规划是怎样“出笼”的。
如今,该村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描绘十三五的规划图,其主线是:“四果两菜”打主力,第三产业跟上来。
谈到这条主线的发展内涵和发展未来,该村干部群众很有信心。党总支书记王坤云说:“四果两菜”,就是要发挥好地理优势,找准这特色产业,目前核桃、樱桃、桃子的种植面积,均接近1000亩,芒果的种植才起步,我们的目标是,均发展到2000亩左右。笋子、早市蔬菜市场前景好,年年几乎都供不应求,但面积还不够,离每项2000亩还有一半的距离。全村“四果两菜”这个基础打扎实了,第三产业如旅游、农家乐就会随着跟进发展起来。
“十天前,2000余亩桃花、樱花遍地开放,但是游人还很少,知名度还不高。从明年起,肯定会变样,我们也要让外界知晓我们新民村,要给外人一个明白的信号:新民村的桃花樱花也诱人,果子也香也好吃”。党员吴正祥笑着谈未来的变化。
他是桃子种植大户,每年仅桃子收入就有五六万元。但是他对当前产业发展的现状,还有很多的憧憬。“打响了新民村水果品牌,我每年至少多卖5000元。”这就是他的“期望值”。
典型引领,党员干部带头“干在实处”
抓产业发展,党员干部带头干,示范岗,这几乎已经成了村民发展致富的定律。在同德镇新民村,有十余名党员干部,就是这样的“示范者”,他们处处“干在实处”,给群众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从正月初五起,村两委的王坤云、兰明海、宋运奎三人,就把自己的大把时间,放在了5台挖掘机挖地开槽的工地上。他们三人分段包干,上上下下跑去跑来搞协调,机器坏了,他们要负责修,哪家先挖后挖,具体怎样挖才合理,他们要和群众商量,预先做好安排,可谓忙得“不亦乐乎”!
“其实,王书记和兰书记都是我们村的致富带头人。但是,他们最近为了我们村的发展,每天往外跑,家里不得不请人干活,我们看在眼里,很敬佩的!”
总支书记王坤云,家里有一个农家乐,虽说“简陋”了一点,但还算过得去。其近30亩竹笋林和近20亩桃子林,虽说还处于“初期”,但每年也要卖六七万元。
“兰明海老家的15亩樱桃林,树子大,其发展林下养殖,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我都很羡慕。他今年还在新栽,估计有20余亩。”邻居丁友祥这样说。他还补充说,“好得10多年前我跟着他栽了20亩樱桃,如今每年才有五六万元的果树收入,他是我们村第一个带头种植樱桃的人。”
春节过后,60多岁的党员科技示范户宁庭祥一直都很忙。这位老养蚕人,在村“十三五”的引导下,开始搞“产业转型”了。“养蚕不赚钱,蚕宝宝现在也不是啥宝贝了。村里制定的规划,让我看到了希望。”宁庭祥站在挖掘机挖地开槽后的桃林里,展开了欣喜的眉毛。
干群齐心,扶贫脱困有力量
“人心齐,泰山移”。同德镇新民村的产业,之所以较相邻的村发展得快一些,一个重要原因,还是村两委善于将问题交给群众来讨论,善于通过讨论形成共识,最后落实到行动上。在该村的“十三五”蓝图上,如何让15户“特困户”脱贫,就是一个“亮点”。
3月15日,该镇党委副书记谢仕元到该村张志祥家,和村两委的同志就脱贫问题,进行“现场会诊”。
张志祥右手有点残疾,40多岁了,和80来岁的老父亲生活在一起,没有结婚,每年的收入仅靠种点早熟蔬菜,也就两三千元。但是他不懒,想脱贫,想过上幸福的日子。村里的十三五规划上,已经把他划入了三个层次中的第一层次,即:可以通过扶持脱贫的这一类。
春节前,村党总支副书记兰明海等村两委领导,就来看望过他,帮他制定了“脱贫计划”。种植芒果3亩,村两委负责帮他用挖掘机开槽挖地。搞好鱼塘养鱼。
在这次的“会诊现场”,最终确定了以下事项。一是因地制宜,不再种植芒果,而是种植李子,这是经过反复讨论,现场勘查后决定的。二是解决好前期资金问题,如肥料、苗子、人工等问题。村两委将号召富裕的党员出钱出力,组织党员帮扶队伍。三是落实鱼塘增氧设施,落实相关经费。
“我将好好按照领导们说的,一步一步走好路子,争取早点致富。有了钱,父亲的日子才好过,我也才有可能娶上媳妇儿。”张志祥坐在破旧的土房屋檐下,说话很是激动!
像女村民小组长杨鸿这样,热心于村产业发展的人,还很多。刘老金在去年年底,自费到云南学习养黄马蜂技术,如今也建起了养蜂场。“我目前投资了6万多元,如果一旦成功,我将把技术无偿交给大伙儿。不要小看这马蜂,一窝马蜂一年可以收获500元左右的实惠。一般家庭养十多窝,是没问题的。这是一个轻巧活儿,很划算!”
如何让第三产业跟进上来,村两委目前正在忙着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问题。“实现种植、技术、商标、销售的这几个统一,是我们目前的基本思路。我们要将这个问题,交给群众,最终必须定下来,统一起来。”兰明海说,“四果两菜”的主线思路确定了,最重要的就是还要进一步团结群众,干群齐心,在抓发展上统一思想,统一干劲,好好落实在“实干”二字上。
“再等20天,新民村的樱桃就熟了,请你先帮我打一下广告嘛!微信上宣传一下也行!”在离开新民村时,正在修新砖房的丁友才这样笑着给笔者提要求。在他家不远处,挖掘机开槽挖地时碰到石头的声音,似乎也很铿锵有力、悦耳动听。攒积了几年卖樱桃的钱,他家的老房子,也即将被小洋楼所取代了。他脸上的笑,似乎正预示着这个村发展的更加美好的未来。
攀枝花市仁和区委组织部 滕德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