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3820万农村劳动力中 实用人才仅占1.2%
“全省3820万农村劳动力中,农村实用人才只有46.4万人,仅占农村劳动力的1.2%,远远不能满足新农村建设的需要。”2006四川新农村建设人才工作培训会上,一份关于我省农村人才现状的调查引起与会者的关注。这是不久前,省委组织部会同省人事厅、农业厅等部门展开的一次调查。管理人才青黄不接:
3个支书8颗牙
川北某乡农民有句玩笑话:“3个支书8颗牙”。原来乡里50岁以上的村支书、村主任占总人数的78.6%,其中有大专文化的仅1人,还是乡党委副书记兼任的村支书。
无独有偶,在另外一个镇,38名村支书、村主任的平均年龄达50.8岁,其中50至60岁的占63.2%,初中、小学文化程度的村支书、村主任占78.9%。村民反映,他们带领致富的能力并不强。
农村管理人才青黄不接,农民对能带领他们致富的优秀村社干部十分渴望。调查中,50%的农民认为当前农村最需要的是优秀村干部。乡土人才严重不足:
80户养猪园仅两人有技术
“据统计,全省现有生产能手25.1万名,能工巧匠9.8万多人。如果进一步放宽统计口径,掌握了1至2门实用技术的农村劳动力约600万人。”省委组织部人才处有关负责人说。
调查发现,川中一个乡兴办了80多户的养猪园,但真正有技术的仅两人。乡土人才特别是发展特色产业的种养业技术人才,如果蔬、蚕桑、家畜家禽养殖、林竹、食品加工等技术能手严重不足,使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的推进步履维艰。
在调查问卷中,对于新农村建设最需要什么人才,73.7%的农民首选技术能人;对于“如果有一笔钱,打算最先干什么”的问题,57%的农民选择学技能。专业人才力不从心:
村卫生站靠赤脚医生维持
乡村农技和兽医技术人员、乡村教师、乡村医卫人员是活跃在广大农村地区的专业人才。目前,这三支队伍无论是人员构成还是机构运转状况,都与农村发展不相适应———人员数量严重不足,无法满足需要,技术力量捉襟见肘。
某乡镇农技服务中心有人员20名,但真正懂技术的专业人员只有8人,负责十几个村的种植、农机、水利水保、林业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以及农业经营管理,根本无法正常运转。该镇村小学和村卫生站非常落后,1个教师教几个年级、几门课程的现象较普遍,很多村小长年只有1个老教师,而村卫生站则普遍由赤脚医生维持。经营人才极为稀缺:
350人中才有一名
“难以掌握瞬息万变的市场信息,生产的产品难以销售出去,无法抵御市场风险。”调研中,农民对于致富难有很多话要说。
一组数据可以佐证:全省农村经营能手仅有11.4万名,平均350名农村劳动力中才有一名。其中企业经营人才8.4万,农村经纪人2.1万,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头人仅8220人。这支队伍显然无法满足农业产业化的需要。
“当前和今后,要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吸引、培养农村急需的各类人才,特别是种养大户、农民经纪人和企业业主,让他们带领农民走上致富之路。”调查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