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访问人数: 139119695

人民日报报道四川:创新方式评“创新人才”

www.gcdr.gov.cn (2006-01-18) 来源:

200万人参与投票,杰出创新人才成为“明星”———
四川:创新方式评“创新人才” 
 

  今年49岁的张弭,第一次尝到了当“明星”的滋味。
  这位发明了“哑铃式”经营管理模式,带领企业把超深井钻机卖到了国外主要钻机生产国的川油广汉宏华有限公司带头人,日前成为第三届“四川杰出创新人才奖”的10位获奖者之一。
  “上届颁奖会我也参加过。但影响不如这届。”张弭回味起前不久刚刚举办的“创新奖颁奖会”,仍难抑兴奋心情,“这次获奖,荣耀感比那时翻了几番!”
  “荣耀感翻了几番”的原因,是这届“四川杰出创新人才奖”的评选,一改过去关门评人才的做法,大胆创新,开放式推荐、开放式评审、开放式宣传,让社会公众全方位参与评选,使创新与人才成为热门话题,杰出人才成为耀眼“明星”,在全省激起了一股全社会关注创新、追捧人才的热潮。
  引起震动 评出导向 激发创新 形成合力
  新理念探索“党管人才”新载体
  “四川杰出创新人才奖”原名“四川创新人才奖”,是四川省委省政府设立的人才最高荣誉奖。1999年设立以来,已举办了两届。这次更名,则是为了进一步突出这一奖项的权威性。
  这一名称的变化,也折射出四川省对杰出创新人才评选理念上的变化。“前两届评出的人才都很优秀,问题是在社会上影响还不是很大。”中科院院士刘宝珺是三届人才奖评委,他的感受很有共性,“不像这一次,从推荐、评审、宣传,实行了‘三公开’,知名度当然比前两届高多了。”
  评出的人才社会影响不大,无疑会使表彰杰出创新人才的导向作用大打折扣。因此,开门评选、阳光操作,最大限度地让公众参与的新理念,很快被推向前台。
  “评选工作要有震动。”2005年7月,评选工作一开始,省委书记张学忠亲自部署,“要用创新的理念把评选办法搞好,在全社会引起强烈反响。评选是一种导向,对人才关键要看作出的贡献和社会公认!”不能再关门评选,从推荐到评审,“公众投票是必经程序”———具体负责组织评选工作的省委组织部提出明确要求。
  “开门评选的新理念也催生了一个党管人才的新载体。”省委常委、组织部长魏宏介绍,“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在评选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为让选出的候选人得到更多群众认可,各系统、各部门、各单位都使出了浑身解数。省委教育工委和省教育厅发出5.6万张选票,发到高校每一位教职员工手中;省农科院实行全程“阳光”推荐;南充推出公众有奖投票推荐候选人;甘孜设置流动票箱开展“公众投票”……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形成合力,使评选工作开展得既轰轰烈烈,又扎实有序。
  评委“公选” 群众监督 短信互动 网络投票
  新方式打造公众参与新平台
  去年7月,评选工作一开始,来自省评选办公室的一则信息,就让原先认为评选只是“领导、组织说了算,‘杰出创新’与我不搭边”的人大跌眼镜:为最大限度地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度,评选采取公众投票和评审组评审相结合的方式,各占60%和40%的权重。
  公众享有提名权和投票权,且权重大于组织评审,这在过去各类政府奖项评选中,还比较少见。
  实际上,公众投票只是体现评选活动开放性的一个方面。整个活动分为推荐、评审、审批、表彰等8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体现了开放的思维。
  推荐阶段,采取“3+1”模式,即组织推荐外,还有专家推荐、个人自荐、群众推荐3种方式,第一次把个人自荐和群众推荐作为申报渠道;评审阶段,实行“2+1”评审程序,即在初评和评审两轮投票表决之间,增加一轮公众投票程序;表彰阶段,一改严肃呆板的颁奖大会形式,举行颁奖晚会,把颁奖过程与宣传人才工作理念、精彩的文艺演出有机结合;在监督上,向社会公开征集、随机抽签选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代表和纪检、公证人员共同组成监督委员会全程监督,同时公众监督被置于重要地位———全过程信息公开,每个环节的信息都及时在新闻媒体上公布。
  省评选办还借鉴电视媒体评选活动的一些做法,通过网络和短信发起“重奖征集创新人才徽记”和“进言杰出创新人才奖,妙语值千金”有奖互动等活动,引来近80万人点击网页、进言。
  公正透明、开门评选,有力地调动了各方面的参与热情:各类人才报名参选的人数达693名,是第二届的近10倍;通过网络、短信或投票卡投票的人数多达200多万人!
  评选活动激发了解放军驻成都某部干部戚庆贺的激情。人才奖30位候选人事迹见报后,他精心从中选出10名,并各赋绝句一首,赞扬他们的事迹。四川大学研究生李智明则发动全寝室的同学为他的“偶像”———一位农业专家投票。“80年代以后出生的人,缺少一种正确的榜样,这次活动,让我们看到了谁是我们应该学习的榜样。”本科期间学农的李智明,现在重新对研究农业问题产生了兴趣……
  “这次评选,最大的好处是动员了群众。”首届“四川杰出人才奖”获得者赵国良教授已是位“名人”,但比起这届获奖者,他笑称还是有点“醋意”,“群众参与、群众投票、群众监督,效果就是不一样!”
  注重创新 看重业绩 鼓励成长 突出基层
  新人才观引导自主创新热潮
  去年8月,珙县洛表镇金光村“田秀才”王乾友给评选办写来一封信:“得知‘四川杰出创新人才奖’评选的推荐对象,范围扩大到农村实用技术人才,让我感到震惊和兴奋。省委、省政府这么高的奖项,‘田秀才’居然也有资格参加,我感受到‘四个不唯’的温暖和鼓舞。”
  “四个不唯”———入选资格不唯学历、职称、资历、身份,把能力和业绩作为评选主要依据,是这次评选的一大特色。参评者中,既有专家学者,也有技术工人;既有国企经营管理者,也有民营企业家;既有博士,也有小学文化程度。评出人选,从原来单一的专业技术人才,扩大到经营管理人才、技能型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
  “科学人才就像珠穆朗玛峰,技能人才就像峨眉山。珠穆朗玛峰我们需要,峨眉山我们也需要。”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评选办主任刘云夏打了个生动的比喻,“技能人才和实用人才群体很大,贡献也很大,我们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解决‘三农’问题,离不开一大批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
  不同类型人才放在一起,难免会有不可比性。对策是采用分类评审:分设专业技术人才组、经营管理人才组、技能人才组、农村实用人才组,分别评选出各类人才中最优秀的人选。既保证了专业人才得到业内认可,也确保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都有人选入围。
  同时,评选标准也改变了过去一些评选活动重科研成果、轻实际贡献的倾向。“我们的原则是‘四个导向’。”省委评选办负责同志介绍,一是注重创新,强调示范作用;二是注重业绩,要看是否对产业发展、社会进步、农民增收作出了突出贡献;三是注重生产一线和基层;四是注重成长性,重在奖励那些有发展潜力发展后劲、正在奋发进取之中并已崭露头角、最需要鼓励和激励的中青年人才。
  “评选是个导向。”通过自荐、抽签成为群众评委的省农业厅植物检疫站研究员宁红,现在经常向她带的博士生强调创新意识,“开门评选实际上也反映出了群众衡量人才的标准,这对人才本身也是个有力的促进!”

    《人民日报》 (2006年01月18日 第十五版)
 


 
  “四川杰出创新人才奖”获得者、四川移动通信的带头人李华(左二),
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