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期间人才效益提升3%
通常我们用创造百万GDP所需的人才数量(人才效益)来衡量人才对经济发展的贡献。2000年到2004年,我省人才效益(Eer)由10.1%变为7.1%。这意味着创造百万GDP所需的人才数量正逐渐减少,人才效益有所提升。这是记者日前从省人才办了解的。
统计显示,2004年末,我省按知识标准(文化程度)计算的人才资源总量为459.8万人,比2000年末增加53.5万人,增长13.2%。用人才总量除以GDP,可以得出2000年和2004年我省的人才效益指标分别为10.1%和7.1%。
尽管如此,省人才办指出,对我省人才现状尚不能乐观,人才结构错位,人才过于向第三产业集中,高级人才总量少、比重低等三大问题依然存在。
目前,我省人才结构具有以下5个特点:从城乡结构看,城镇人才聚集力明显强于农村,2000年到2004年,我省人才城乡构成比变化不大,基本维持在0.86:0.14的水平;从人才学历构成看,人才文化程度不断提高,但中专和大专学历人才占人才总数的一半左右,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不足的格局并未改变;从人才的年龄构成看,我省已形成以中青年人才为主体的格局,人才队伍明显年轻化,2004年末,全省16至59岁的人才为432.1万人,占总数的94.0%;从人才的性别构成看,男性仍占主体地位,2004年,我省男女人才性别比为0.557:0.443;从人才的单位构成看,企业、非公有制单位、城镇个体和农村人才相对不足,机关、事业单位人才相对较多。“我省人才总量虽居全国前列,但由于人口多,每万人中的人才量为568人,远低于东部发达地区,加上以上几个结构比例的失调,表现出人才资源供大于求,人才资源供给不足和人才闲置与人才短缺并存的现象。”省人才办有关负责人分析说。
此外,无论从人才受教育的程度看,还是从专业技术人员的级别看,我省高层次人才不足10万人,只占全省人才总量的2.2%,人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四川日报》2005年9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