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机遇 加强引导 强化培训
——用工短缺问题座谈会提出应对之策
12日,省委组织部、省委农办和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在蓉举行用工短缺问题座谈会。有关党政领导、专家学者及职业培训学校代表济济一堂,针对近期出现的“民工荒”现象进行研讨,深入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共商应对之策。
这是我省就“民工荒”现象举行的第一次全面、系统的座谈会。与会者在发言中表示,前段时间,广东、福建等地出现用工短缺问题,一些企业甚至因招不到工人而停产或开工不足。“民工荒”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但这种“民工荒”只是区域性、结构性、阶段性用工短缺。它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包括市场对用工需求结构发生变化,技能型特别是热门技能型民工供需失衡;国家支农、扶农政策使农业生产比较效益提高;农民工自我保护意识增强,对用工环境差、工资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缺乏热情等。
与会者一致认为,劳务开发不仅是我省农民增收最直接、最现实的渠道,而且是我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不可或缺的大产业。“民工荒”对我省劳务开发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总的来看,是机遇大于挑战。因此,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培训机构和农民工都应积极应对,采取措施,赢得主动。要加强政府引导,提高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加大培训力度,改善劳务人才结构;加强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要千方百计增加输出量。
《座谈会发言摘要》
刘云夏(省委组织部副部长):
“民工荒”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的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是在诸多因素综合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种经济、社会现象。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农民工自我保护意识增强,一些传统产业务工条件差,城市存在政策性歧视,劳动力市场用工信息不对称等等,都是出现“民工荒”的重要原因。“民工荒”其实质是局部性、结构性、短暂性用工短缺。改革开放以来,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参与了中国的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进程,作出了重要贡献。四川作为一个人口大省,劳务输出的实现程度、效率与效益,直接关系到农民增收,关系到城乡统筹发展与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个涉及全局的战略性问题。能否引导、处理好用工短缺问题是对地方党委、政府驾驭市场经济能力和构建和谐社会能力的一个检验。
“用工短缺”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我省体能型劳务输出仍占相当比重,缺乏竞争力。但全国不少地区用工短缺,又为我们开发劳务人才留下了新的空间。各级党委、政府应当高度重视,采取一系列应对措施,把握主动权,化挑战为机遇。一是加大培训力度,优化劳务人才结构。要加紧实施“千万农民工培训工程”,创新机制和方法,引入各种社会力量,打造劳务品牌,把劳务培训和转移输出当作大事业来发展、大产业来经营、大工程来实施,尽快实现由体力型输出向技能、智能型输出的历史性转变。二是加强政府引导,提高组织化程度。扩大成建制输出的比重,降低农民自发输出带来的风险。要建立用工信息网络,为农民工提供可靠的信息服务。采取民工救助、司法援助等手段,保障农民工权益。消除政策性歧视,落实农民工在城市的“国民待遇”。三是加强舆论引导,营造良好的社会
环境。引导农民工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引导企业关注农民工利益,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
李后强(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教授):
“民工荒”问题对企业是挑战,但对政府来说是机遇。必须引起高度重视。一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加大城乡统筹、区域统筹力度。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作用,推动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从根本上解决“民工荒”问题。二要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提高劳动力的劳动生产率,将非劳动力或潜在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三要建立信息网络,及时准确反映民工供需情况。实现省、市、县劳动力资源信息互联互通;通过劳务中介机构,实现求职者和用工单位紧密联系,推动民工有序流动。四要规范劳动力市场,切实保障民工权益。加强劳务市场建设,为企业及民工提供及时、全面的信息。要进一步加强劳动监察工作,加大执法力度,严肃查处侵害劳动者权益的违法行为。并切实解决务工者劳动条件差的问题。
高先海(南充市委副书记):
“民工荒”不是偶然现象,这既是经济增长模式转型、企业用工迅速扩张的集中反映,也是一些企业工资待遇偏低、民工权益缺乏保障的必然结果。具体表现有:待遇性“民工荒”,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发展,但沿海地区企业工资却停留在10多年前的低水平;技能性“民工荒”,由于产品升级换代和产业集群的成熟,相当部分岗位技术要求较高,提高了民工就业门槛;条件性“民工荒”,一些企业招工条件太苛刻,不仅限制性别、年龄、身高,还要缴纳高额保证金,使人望而却步;环境性“民工荒”,部分企业工作条件和生存环境很恶劣,使民工深受其苦,民工“走为上策”;体制性“民工荒”,城市对农民工歧视性政策没有彻底改变,农民工进城务工难。“民工荒”对四川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应通过转变务工人员的择业观、提高其素质、搞好成建制劳务开发、优化务工人员就业环境等措施
抓住机遇,扩大输出。
秦明贵(省就业局农村劳动力管理处处长):
根据对金堂、中江、富顺、资中四县的专题调研,我们认为,造成“民工荒”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情况错综复杂,宏观与微观交织,客观原因与主观意识均有。其一,“民工荒”是我国经济发展周期与人口增长周期错位的客观现象。目前我国经济发展逐步进入新一轮发展高峰,与此同时,适龄人口的增长正处于延缓期,适龄劳动力的增长已赶不上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其二,“民工荒”是目前国家宏观政策调控的必然反映。国家扶持“三农”的政策,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收到效果,调动了农民务农的积极性,减少了外出务工的比例。其三,“民工荒”是市场经济杠杆在劳动力市场作用的自然反映。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快,但工资和福利却不同步,农民工不敢去也不愿去。其四,“民工荒”是多年的城乡二元化就业结构与实施城乡统筹就业战略转轨期的集中反映。
王忠平(合江县少岷职业学校校长):
根据我校培训、输出农民工的经验,我认为,片面追求高学历教育,忽视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是致使初、中级技术人才的短缺,造成“民工荒”的一个重要原因。各级政府应大力加强对技能培训、劳务开发工作的宣传,引导广大农民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就业观。要建立、完善外出务工的引导、管理和监督制度,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民办职业教育。要多组织开展短期培训,为社会提供急需的技术工人。政府还要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根据培训单位培养人才的数量、质量、就业、安置等情况,给予一定奖励,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促使民办职业教育产业发展壮大。
章群(西南财经大学副教授):
目前出现的用工短缺问题,本质上是劳动关系中劳动者的权益保障问题。因此,解决用工短缺问题的关键,是要依法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将劳动关系纳入法制化轨道,这是依法治国和人才强国的必然选择。政府要依法行使对劳务输出宏观调控、规范、服务、监管的职责。依法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这是一个社会化、系统化的工程,也是适应我国加入WTO后,国际经济贸易中劳工标准的客观需要。用工短缺问题是单纯依靠市场自发调节的无序表现。在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在劳动力市场上优化配置资源,还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实现规范管理,优化服务,整合资源,依法维权,在实现经济发展的同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李亚非(四川联合经济学校董事长、校长):
“民工荒”实际上是一种权利荒,是民工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保障而暴露出的我国在劳动力供给方面严重的结构问题。要从根本上改变这个现象,必须使劳动者在就业层次、区域、结构及就业观念上做出相应转变,使低素质的体力型就业向高层次的技能型就业转变。同时,要促使企业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守法意识,确保劳动者权益。联系今年出现的“民工荒”及我校毕业生就业的实际情况,区域性、结构性、短暂性用工短缺说明农民工的维权意识在增强。民工荒的出现也为我们加强劳务输出开发,进一步做好职业技能培训提供了难得机遇。各培训机构都应加快步伐,以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结构,面向市场积极开展订单培养,完善就业网络,延伸毕业生追踪服务,多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满足企业用工需要。
郭晓鸣(省社科院农村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四川作为人口大省、劳务输出大省,对当前出现的“民工荒”必须高度重视,及时制定应对策略。而这又必须建立在对宏观形势的正确判断和把握上。第一,“民工荒”是局部地区和部分行业结构性矛盾的显现。不能就此认为中国已进入由劳动力供给过剩向供给不足演变的转折期。农民工在就业中的弱势地位短期内还难以根本改变。第二,“民工荒”是沿海地区低成本产业扩张模式的自我校正。“民工荒”主要发生在沿海地区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产品质量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其低成本扩张模式已难以为继,必须通过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重新赢得竞争优势。第三,“民工荒”是民工权利意识觉醒的客观反映。新一代民工受教育程度相对更高,择业意愿更强,不愿承受恶劣的工作环境。同时,城市就业限制进一步放松,国内其它区域就业空间快速扩张,也给民工提供了以争取自
身权益为基本出发点的更大的就业选择机会。
罗兴国(金堂县委常委、统战部长、政法委书记):
“民工荒”不是无人务工的问题,而是需求与供给脱节、民工需求与供给在局部地区的不平衡问题。面对“民工荒”问题,要积极采取应对措施。建议政府强化“服务第一、客户第一、质量第一”的服务宗旨,树立“发布信息快、面试筛选快、后期储备快、代办证件快”的服务特色,建立一套集劳务人员输出、生产管理、技能培训、政策指导、组织活动、员工管理为一体的24小时全程跟踪服务体系,达到输入地政府、用工单位、员工家属、员工本人、输出单位五方满意的效果。同时,要早日开通“远程见工系统”,加强与输入地的合作,搭建平台,巩固和发展劳务协作关系,开展好订单培训、定向培养、定向输出,不断扩大劳务输出的数量。此外一定要加强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使其有一技之长。
何兵(资中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怎样应对“民工荒”?我认为,第一,政府对民工的管理要到位。要把劳务输出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制定规划,完善政策,建立网络,形成一整套劳务输出的工作机制和工作方式。第二,输入地的劳务环境要优化。使农民工都能享受到“国民待遇”,维护好农民工权益。第三,外出劳务人员的技能培训要跟上。要建立由政府主持,劳动保障部门主办,社会各方面参与的县、乡、村三级农民工培训网络,形成以县培训基地为龙头,职业技术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县、镇农村推广机构为依托的农民职业技术培训体系。第四,劳动力市场的服务功能要强化。要建立高效、快捷、及时、准确的劳动力市场网络,使外出务工人员减少求职成本。第五,劳务基地与输入地的横向联系要建立,要对民工实行跟踪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