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0岁的贾进东,是省政府法制办副调研员。自2015年9月选派至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县麻绒乡麻绒村任第一书记以来,该同志按照省州县委统一部署,不断强化帮扶意识、健全工作机制、拓宽帮扶思路、落实帮扶项目,全力以赴解民困、殚精竭虑促发展,驻村帮扶工作扎实有序开展,取得显著成效。
一、聚焦精准要求,抓实基础工作
为确保对贫困户进行精准滴灌,实现贫困群众定期精准脱贫,该同志从最基础的精准识别入手,全面摸清贫困群众基本情况。一是精准讲解政策。工作初始,贾进东同志带领驻村工作组,采取“走村入户讲、个别走访谈、群众大会宣”的形式开展宣讲14场次,走访群众624人次,真正做到把政策、程序讲透,把要求讲明,实现扶贫开发政策“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最大限度调动广大群众的参与热情,营造良好工作氛围。二是精准识别对象。为夯实精准扶贫的工作基础,带领驻村工作组采取“一看房、二看粮、三看劳动力强不强、四看家中有没有读书郎”的方式,对任职村扶贫对象进行精准识别,重新准确掌握11户贫困户、44名贫困人口基本情况、贫困现状和致贫原因等,对照“五个一批”要求,组织帮扶干部因户制宜、因人制宜的制定脱贫规划11个,实现家家致富有规划、人人脱贫有保障。三是精准制定规划。基于对麻绒村社情民意的全面掌握,贾进东同志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后,制定《麻绒村总体发展规划》,明确2016年至2019年重点推进基层组织、基础设施、村容村貌、公共事业、旅游产业和精神文明六大建设。明确“建好一个团结有力的村委班子,理清一个切合实际的发展思路,协调一批影响村组发展的基础项目,帮扶一群勤劳守信的贫困群众,建设一个文明友爱、和谐富裕的新农村”的扶贫工作目标。
二、着眼基础建设,改善基层条件
贾进东同志从改善基层基础入手,全力夯实该村脱贫致富的基础条件。一是改善交通条件。“要想富,先修路”。路窄、弯多、陡峭是麻绒村通村公路的三大典型特征,该村群众被“出行难”问题困扰多年。去年10月,贾进东同志积极与相关部门沟通协调,为麻绒村村道建设争取项目资金50万元,目前已完成3公里通村公路,6.4公里联户路的改造升级。二是开展“陋习革命”。为教育引导该村群众革除陋习、树文明新风,贾进东同志向群众宣传包虫病、艾滋病防治相关知识3场次,组织全村230人到县医院免费开展包虫病筛查;向上级部门争取资金5万元,在群众聚集点科学布局垃圾箱8个,垃圾焚烧池1个,建设公共厕所2个。以户为单位,组织修建小型化粪池42个,彻底改观村内污水横流问题。三是改造活动阵地。麻绒村村级活动阵地因年久失修,破损严重,难以满足村两委、党员群众日常活动所需,贾进东多方奔走、反复申请,终于将该村活动室改造审计纳入“十三五”规划。目前,该同志积极组织组织部门、住建、文广等单位专业人士对该村活动阵地基础建设、墙面粉刷、门牌标示、农村书屋等作出科学规划,目前,改造升级工程及配套的村卫生服务站建设正有序推进,预计5月底全面完工,6月即可投入使用。
三、着眼长远发展,激发内生动力
扶贫先扶智,治穷先治愚。针对贫困户存在“等、靠、要”、守土安贫的落后思想观念,贾进东每月组织开展“解放思想、自力更生”讨论活动,与群众面对面地谈心,分析贫困原因,寻找致富门路,宣讲新观念、新思路,有针对性地解决思想观念上的问题。一是开展乡村教师培训。充分利用个人人脉资源,加强与都江堰市光亚学校合作,完成以乡村骨干教师为重点的“美丽乡村教师”培训,培训乡村骨干教师21人;大力争取慈善基金会、省困难职工帮扶基金会、省教育基金会、省大熊猫保护基金会等社会团体支持,以“关爱乡村教师、建设美丽乡村”为主题,共同组织美丽乡村教师夏令营活动,进一步唤起基层群众对教育事业的关注和支持。二是培育本土技能人才。结合甘孜州全域旅游,2015年11月,组织麻绒村4名有文化、有想法的青年群众参加四川旅游学院举办的为期18天的旅游职业技能培训,进一步开阔了该村群众视野,激发其立足优势产业发展特色旅游业的积极性;加强与农牧科技局的沟通,组织专业农技人才到村开展现场指导和业务培训4次,培养种养殖能手11名。
四、着眼产业支撑,科学布局产业
麻绒村位于麻绒乡政府北5公里。全村有菜行、左贡、卡贡3个自然小组,群众收入主要是政府各项惠民惠农资金和农作物种植,村级集体经济基本为零。经深入调研分析,贾进东同志因地制宜的为该村确立“一个支柱、两个支撑”的产业发展规划。一是以元根种植为支柱。采取“支部+协会+农户”发展模式,建立“资源利益共享、生产购销互助、责任风险共担”的组织运行体系,依托村党支部成立元根生产专业合作社,动员1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全员加入;由公司牵头、帮扶单位配合,建成年贮存量达500吨的元根初加工基地,并邀请省内专家以元根为主要食材创作了“凉拌元根丝”、“拔丝元根”、“元根狮子头浓汤”等菜品,绿色原生态食品走出神秘的大山,走上大都市的餐桌。2016年,麻绒村每户按计划种植2亩元根,元根头亩产约1500公斤,按照与崇州、山东食品加工公司议定收购价0.8元/公斤计算,扣除生产成本后,可实现户均增收2800元。二是以特色畜产品养殖为支撑。把发展高原特色生态农业作为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点加以推进。争取帮扶资金10万元,以户为单位,全村共养殖藏香猪120余头,藏鸡600余只,与森工局达成购买协议,推动高原特色养殖业由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变。年内可实现群众人均增收2000元左右。三是以乡村特色旅游为支撑。依托察青松多白唇鹿自然保护区这一旅游线路,贾进东充分利用麻绒村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全力发展特色民俗旅游,打造吃、住、停车于一体的民居接待点12个,成立旅游马帮2个,新开小卖部2个。今年来,该村累计接待游客120余人。
贾进东同志从成都到白玉,跨越了1000多公里,舍弃的是自己的小家,心理装的却是麻绒村这个大家庭。任职7个月来,贾进东同志仅仅在春节期间与家人团聚了7天,其余时间都始终坚守在海拔4000米的扶贫一线。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照亮了胸前的党徽,践行了铮铮入党誓言,诠释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现在,麻绒村的老百姓一提到贾进东,都会情不自禁的竖起大拇指,由衷的赞叹“贾书记,呀姆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