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访问人数: 139142067

广元市昭化区:脱贫攻坚摘“穷帽”乡村振兴开新局

www.gcdr.gov.cn (2018-11-29) 来源:四川日报

  昭化区柳桥乡普子村道德积分评定会现场。

  昭化区临港现代农业产业融合园区核心区。

在今年脱贫攻坚进入收官战的关键时刻,10月下旬,广元市昭化区明确了新的“1+3+9”指挥体系,统筹推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与脱贫攻坚如何找好结合点,打好组合拳?昭化区以脱贫攻坚助推乡村振兴,以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攻坚。截至2017年底,广元市昭化区累计实现36个贫困村退出、6529户22813个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14.17%降至3.2%,2018年计划全区摘掉“贫困帽”。与此同时,乡村振兴呈现新局面。□吴纹锋 文/图

产业扶贫+产业振兴打造“5+2”产业矩阵

秋意正浓,走进昭化区陈江乡金宝村,只见薄雾笼罩的田地里,村民们忙着打理土地,种植高菜、棒菜。秋天,对这里的村民来说,是收获的季节,也是播种的季节。

“这种菜长得快,收益好。”73岁的张开德大爷直起腰,杵着锄头笑:“只要3个多月就能上市,企业保底价收购,一亩收成6吨多,收入近2000元,比种玉米小麦收益高。”

这是“外贸菜”。这里种出来的蔬菜,将送往万里之遥的日本。作为一家专业从事蔬菜种植、加工、销售的外贸企业,2014年广元三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相中这片嘉陵江边的土地,组织村民订单式生产,然后就近经过深加工,打包送往日本,每年产值达到400多万美元。

从山里走向海外,还有一条长长的产业链。从种植、加工、收储、腌渍、清洗、包装、运输到销售,旺季时节,一天有成百上千人在“链条”上劳作,农户收入多的,一年可以达到10万元以上,少的也要挣几千元,成为当地脱贫增收的“重点产业”。

一颗蔬菜延伸出的产业链,折射的是昭化区通过推进传统农业转型升级,促进农民脱贫增收,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努力。作为广元市城市调节蔬菜生产基地,全国580个蔬菜生产重点县区之一,2017年,昭化区蔬菜总产值近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0%。“蔬菜经济”成为拉动地方经济的“马车头”之一。

脱贫攻坚,从输血变造血,重在产业支撑。乡村振兴,从田间到车间,重在产业振兴。昭化区扭住“产业”二字,打造乡村产业振兴的“5+2矩阵”:包括特色水果、优质畜禽、高效林业、有机渔业、休闲农业“五大产业集群”以及畜禽水产、果蔬林药两个“百亿全产业链”。

乡服务队+村技术员健全区乡村三级技术服务体系

9月下旬,昭化区组织了一场农业产业人才助力乡村振兴“大比武”的活动,庆祝首届“农民丰收节”,上台的29个代表队900余名参赛者,全是各乡镇的种养大户、农技人员。

平时埋头种地的“土专家”“田秀才”,纷纷亮出绝活。

中药材种植、猕猴桃嫁接、核桃嫁接、土鸡品种鉴定等农事技能比赛,精彩纷呈,让观众在欢乐中感受农业新技术。

在此之前的9月17日,一场在水汪汪的田间举行的“割稻捕鱼”大赛在磨滩镇百胜村举行。一头是群众比赛收割稻谷,一头是技术能手带着旅游者捕捉稻鱼,锣鼓喧天,喇叭高歌,丰收的田野里,到处回响着欢笑声。

一场场乡土气息浓郁的技能“大比武”,擂响了乡村人才振兴的“号角”。昭化区政府主要负责人认为,要通过脱贫攻坚,培养一批职业农民,要通过人才振兴,推广农业新技术,两者结合,推动农民全面发展。

学技术、用技术,一大批新农民成长起来。定标准,育人才,一批新技术规范引领乡村振兴。10月12日,昭化区组织编制的《山区稻渔综合种养技术规范》地方标准发布,从环境要求、稻田设施、鱼苗投放、放养管理、捕捞采收等方面,对生态稻渔养殖进行技术规范。

近年来,昭化区为培养现代职业农民,推进乡村人才振兴不遗余力,建立健全区、乡、村三级技术服务体系,基本实现“乡有服务团队、村有专业技术员”,一批种养技术能手活跃在田间地头。技能“大培训”,按照“缺什么培训什么”的原则,常年开展土鸡养殖、特色水果种植、工匠等各类实用技术培训,年轮训2000余人次;典型做引领,年年推出脱贫攻坚自强不息典型、新型职业农民典型、农业技术能手、农业创新人才等;外援请进来,与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农科院、浙江省龙泉市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组建乡村振兴人才服务团,下沉乡镇、产业基地给予技术支持、智力服务。

口袋“鼓”起来+脑袋“富”起来精神扶贫带动乡村文化振兴

天刚蒙蒙亮,昭化区柳桥乡普子村的村道边,传来一阵有节奏的呼呼声,一个人在弓腰扫马路。讲卫生,扫马路扫院坝,这是村民朱德军两年前养成的好习惯。

以前被妻子称为“啥事不管”,现在为何变勤快了?朱德军对帮扶工作队竖起大拇指,“他们来帮我分析为啥贫困、怎样脱贫,又从住房建设、产业发展、医疗、技能等方面帮我,让我在精神上有触动,行动上有转变,找对了脱贫致富的‘方’”。

房子翻修了,家里添了新家具,还添了一个小孙子,脱贫路上的朱德军越过越舒坦。朱家的转变村民看在眼里,大家干脆选他当了村民组长,带着大家一起干。

朱德军不是个案,走在昭化区,不闻麻将声,但闻牛羊叫。与村民聊天,大家说得最多的,是怎样脱贫致富奔小康。走进村委会,农村书屋书满堂,农民夜校灯光亮。迈进农家庭院,时不时可见区里派出的文化下乡队伍走村串户。

脱贫攻坚需要激发群众内生动力。2016年以来,在扎实推进脱贫攻坚、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进程中,昭化区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创新开展系列脱贫奔康星级文明健康示范村(户)创建活动、家庭道德积分评定活动,210个村(社区)积极参与,全区评选先进典型1060人,30000多户群众获得道德积分;扎实开展培乡风、兴家风、淳民风活动,开展区级文化惠民活动720余场次、家风民风相关活动50余场次,村规民约上墙入心。

思想上拔穷根,精神上立志气,文化上造氛围。精神扶贫与乡村文化振兴的结合,让群众口袋“鼓”起来,脑袋“富”起来。

住得好+生态环境好展现“人净、户洁、村美”新画卷

昭化区相当部分贫困群众是因病致贫,经过调研发现,跟部分贫困群众生活环境差,卫生习惯差有关。

改善居住环境,改进卫生习惯,从改造土坯房开始。2013年起,昭化区实施“土坯房改造行动”,从规划上、资金上、技术上给予群众指导,把“厕所革命、人畜分离”放在首位。

跨进张家乡金紫村五组建卡贫困户张绍忠的院门,白地砖白墙壁,干干净净,院坝边还辟出一块小菜园,生机盎然。张绍忠领着客人参观新房,厨房明亮整洁,灶台上贴了瓷砖,卧室单独建了厕所,有自来水冲,还安装了沼气管道,可以洗热水澡,50米外新建了牲畜棚。

5年努力,随着易地扶贫搬迁、农村危房改造和地质灾害避险搬迁一系列行动实施,昭化区农村土坯房比例从40%下降至4.2%。截至今年9月,全区土坯房改造工程基本结束,4万多户群众住进了人畜分离、有冲洗厕所的新房子。

住得好还要生态环境好。昭化区掀起“美丽昭化·宜居乡村”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行动,户比户,村比村,乡镇比乡镇,补短板,学亮点。

脱贫攻坚是要帮助村民住上好房子形成好习惯,乡村生态振兴要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昭化区还聚焦发力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抓好交通水利条件改善提升、农网改造升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治理,贫困户入户路硬化率100%,冲水式厕所覆盖率达到90%,村社乡镇垃圾转运率80%以上,农村群众环境意识、文明意识和社会公德意识显著提高,一幅“人净、户洁、村美”的新画卷展现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