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访问人数: 139162709

打造“川版”富春山居图 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www.gcdr.gov.cn (2018-03-20) 来源:华西都市报

  原标题:打造“川版”富春山居图 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全面小康社会的成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质量。”在内蒙古代表团、在广东代表团、在山东代表团,习近平总书记都对如何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进行了系统阐释。“打造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习近平总书记这样表达自己的期盼与梦想。

  芦山县龙门乡白伙新村。资料图片

  更高的标准,更艰巨的任务。共和国的领路人,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己任。跟随这样的领路人,四川人民也必将在奋斗中实现自己的梦想。

  3月19日,一辆小火车从乐山市嘉阳镇的油菜花田中驶过。新华社发

  奋斗者 深山药农

  大邑药农垦山种药

  28年情不移万亩荒山药成林

  眼看绵延数万亩山野苍莽变成葱郁药林,眼看起伏不定的营生转型为蓄势待发的潜力产业,他在一片山林中坚守28年,用奋斗的力量和勤劳的双手兑现自己的情感依托。这是67岁张学文的人生,也是他在意的幸福感。

#SplitPageHere#

  原标题:打造“川版”富春山居图 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垦山

  开山种药生产队长变深山药农

  3月初的成都寒意消散,暖阳微醺,西向的岷山山脉一处,峰脊上的密林依旧光秃着身子。张学文在林间走走停停,四周静得只听见他脚踏栈道的声响。地处成都市大邑县斜源镇,当地人管这个山头叫仰天窝,与之相望的对面山头有座药师岩,供奉着药师佛。千百年过去,“药”的传承一直在绵延数万亩的山头延续。“以前山里尽是野生的黄连等中药材,后来我们开始了人工种植。”那是1988年,大邑县斜源镇启动了垦山种药的浩大工程,张学文所在的村全员上山,经过“砍三年,栽三年”,齐力把山野苍莽变成了中药材基地,黄柏、厚朴、杜仲、黄连等药材从这山种到了那山,连亘数万亩。“1990年3月1号,开荒种植第3个分场地时,我就上山来了。”时任生产队队长的张学文当起带头人,参与到集体经济的发展中,全新的人生阶段与药材基地的建设同时开启。

  守林

  护林防灾他28年没再去过成都

  当兵7年,张学文退伍回家后,在煤矿上过班,到城市打过工,“都只干了一两年,总是不长久。”上山开地种药材前,他自问这次能做多久。“从1990年上山到现在,已经在山上待了28年。”如今再来回答这个问题,张学文自己也不禁唏嘘。

  经张学文等人首批开垦出的中药材基地,幅员面积约3万亩,站在山崖边,他遥指远方,尽可能准确向记者描述起来。

  翻地、育苗、种植、除草、维护、收割,关于种植药材的所有细节,还有护林防灾,以及少许自给自足的农耕,成为张学文上山后白天黑夜的全部组成,“寸步离不开,要防火防盗,还要赶野兽,它们要踩踏药地,也偷苞谷。”

  辛苦的劳作和艰苦的生活并没有冲淡张学文对这片药林的深情厚爱,付诸的心血反倒让他的热爱愈久弥坚。“杜仲从小苗种下,到现在已经28年,从来没有采收过,以后会是极好的中药材。黄柏收过一茬,还是有老树留着。对面那片黄连今年可以收了……”念叨每一种药材时,他如数家珍。

  因为租赁变更等,药场的“老板”几经更替,唯有张学文从未真正离开过。他告诉记者,大邑县城是自己成为药农后去过最远的地方,“成都也没再去过了。”

  几年前新来的“老板”租下药林,租期50年,他已经给张学文吃了“定心丸”,只要张学文愿意在山上待,这里永远有他的位置,哪怕只是在此养老。张学文负责照料药林片区有3000亩,脚步不再利索的他每天都去巡查,一次出门4个小时以上。

  寄情

  难舍难分药林寄托了他一生

  照料药林,占据了张学文的所有时间,也让他忘了山林里的孤寂。张学文极少下山,但哪怕大年三十,吃过团圆饭后他依然会返回山上独自跨年。“大部分人不习惯。”张学文记在心里,“这么多年,山上来过上千个人,最后都走了。”到现在,坚守最久的惟有他,伙伴黄开华也待了快17年。不善言辞的张学文用“有感情”三个字解释他为之奋斗,甘心坚守28年的原因。说起来,这本是张学文的一份工作,然而因为药林发展遇到的各种起伏,过去他的工资一直有缺口,“上个老板还欠我和黄开华工资,”看看四周吐露新芽的黄连,他转念露出笑容,“但这些都不重要。”张学文觉得重要的正在发生。通过公司和合作社集约化、规模化、市场化经营,种植“三木”药材的基地正在转型升级,譬如与四川省农科院和省农业大学等开展技术合作,种起了黄精、射干、天南星、药用牡丹、白芍等周期短、见效快的新型中药材;上山盘山公路的贯通,过去只能由人肩扛背驮走山路的运输方式一去不返,连张学文也新买了摩托车,“以前的药材自己背下山卖,现在药还没有收,就有人开车找上门。”根据新一轮规划,“药材基地搭建平台,塑造品牌”列入计划,当地将努力提升中药材及林下种植品质和规模,有效接入电商平台等,以及依托“药”文化资源,打造中药材特色小镇、开发系列中药材旅游商品等。张学文今年67岁,仍不知疲倦奔走药林,欢欣鼓舞于它的未来。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李媛莉摄影报道

  奋斗者 藏乡农女

  藏家女拍纪录片

  把藏乡的变化留在影像里

  雅安市宝兴县夹金山下硗碛藏族乡,青衣江从这里发源,蜿蜒经过泽根村后一路向东,安卡曼的家就在村子的公路边上。今年33岁的安卡曼,和丈夫一起在家乡经营藏家乐,发展特色旅游,搞特种养殖已有了十多个年头。闲暇时,她遍访村中老人,学习传统纺织技术,并拿起相机,拍摄纪录片。安卡曼的愿望,是要用相机,为自己的村庄建立一份影像志。

  雅安市宝兴县硗碛藏族乡村民安卡曼,拿起相机拍摄反映乡村变化的纪录片。

  首开藏家乐 从靠山吃山变自然向导

  夹金山下的硗碛藏族乡泽根村,是雅安市最北端的一个行政村。安卡曼的藏家乐就在去往夹金山的必经之路上。2004年,高中毕业后的安卡曼和丈夫阿泰一起修起一栋三层楼的藏式小楼,准备搞旅游接待。当时,所有人都不理解,“我们这个地方天远地远,怎么可能有人来耍?”对此质疑,安卡曼和丈夫并未申辩,只安心而踏实地经营着自己的小店与梦想。不管是过路的司机还是自驾游游客,安卡曼夫妇都以诚相待,口碑不胫而走,藏家乐的生意也一天天好起来。“当时质疑我的人不说话了,都悄悄跑来取经,也回去修藏家乐去了。”安卡曼笑着说。

  吃一次快餐,坐一次大巴车,带外面的人去自己的牛场看星星,这是安卡曼和丈夫当年的三大心愿。虽说这三大愿早已实现,但带着外面的人去牛场看星星仍值得说道说道。

  安卡曼家的牛场在夹金山深处,30多头牦牛散养在海拔3000多米的大山之中。这些牦牛曾经是他们一家重要的经济来源。如今,牦牛依然散养在山上,安卡曼对山野的感情也从靠山吃山到爱山懂山进行着转变。

  除了藏家乐的女主人,安卡曼又多了一个身份——自然教育向导。“没想到山里的野菜、药材等天然风物,城市里人会那么感兴趣”。带着久居都市的游客在山野之间穿梭,认识各种野生动植物,再捡拾野菜一起加工,成了藏家乐特别的旅游体验。每年寒暑假,国内几家知名的自然教育机构,都会请安卡曼夫妇带着城里的大人小孩,深入山野之中,为他们讲述各种动物植物和野外生存的技巧。“靠山吃山,总有一天会吃完,但靠山爱山,才是长久之计。”安卡曼说。

#SplitPageHere#

  原标题:打造“川版”富春山居图 争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学古法织布 把自己的文化找寻回来

  “哗哗哗……”夜深人静,织布声从安卡曼家中传了出来——小时候,她就是伴随着这样的声音进入梦乡的。“外婆和妈妈那辈人,家里人的腰带绑腿都是她们自己织的。”到了安卡曼这一辈人,年轻人都不太愿意学习古法纺织了,安卡曼也曾经觉得自己的服装不够洋气。“但来我们这里耍的人,都觉得我们的头饰漂亮,衣服好看。”看着那些争先恐后穿着当地藏装拍照留念的游客,一种自豪感油然而生,安卡曼才萌发要学习纺织技术的想法。安卡曼从妈妈家找来布满灰尘的织布机,农闲时间就朝村里那些当年的纺织能手家跑。从搓牦牛毛,到捻线,再到织布,安卡曼都一一记录。遇到复杂的地方,她就用手机拍下来,回家再慢慢琢磨。如今,安卡曼尝试着自己制作符合现代审美的围巾和挂件,没想到大受欢迎,常常还没有完工一件作品,新的订单就来了。

  拍摄纪录片 要为村庄留下影像志

  2014年,受益于一个公益项目,安卡曼得到一台数码相机。通过老师培训和自己钻研,她已经能熟练运用。从邻居家收玉米,老人纺线,再到村里姐妹出嫁,这些富有生活气息的场景都被安卡曼一一记录。也许是因为她就是其中的参与者,在她的镜头下,人物自然生动,每一个人都毫无镜头前的拘谨感。安卡曼并不满足于图片的记录,在老师的指导下,她也尝试用视频记录起藏乡的生活。她用两天时间静静记录了和邻居家一起上山剪牛毛的过程,之后自己剪辑了出了第一部纪录片作品。她为自己的片子取名“色达麦隆”——硗碛当地一座神山的名字。2015年,安卡曼带着这部纪录片,去云南丽江、广东深圳参加国际艺术节交流活动和电影影展,质朴的镜头语言和记录风格,让影片大受好评。这也让安卡曼成为硗碛第一位拍摄纪录片的人。安卡曼的想法,是多多记录,用自己镜头,为村庄留下一份影像志。“山里和城里我都呆过,之前我也曾经向往过城市生活,这些年下来,我才发现,是各有各的好。”如今,安卡曼留意收集了许多反映当地生产生活的老物件,同时也努力学习和保护当地传统锅庄文化,按照他们的想法,今后要在藏家乐辟出一块区域,以展示他们所从属的嘉绒藏族文化。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杨涛 摄影报道

  奋斗者 金井橘农

  擂响“金井战鼓”有文化的柑橘更好卖

  犍为金石井镇“橘子姑娘”。

  “要排练了?好久?行!”中途,橘农谢洪勋接到电话,镇上战鼓队队长吴训富打来的。“金井战鼓”是当地最具特色的历史文化之一,2017年重新发掘整理后恢复表演,谢洪勋是战鼓队的长号手。

  去年11月,他们首次表演一炮打响之后,“金井战鼓”现在已是当地大型文化活动的压轴戏。这也为“打造川版富春山居图”添上了一笔颇具特色的乡村文化。

  苦练4月53人重擂“金井战鼓”

  金石井镇距县城约45公里,是乐山犍为最边远的镇之一。“远是远,但好东西多。”据镇党委书记张林介绍,当地战国、古蜀国、三国、唐宋、明清文化遗存众多。其中,金石井镇场镇旁的万年村10组境内有一块3000多米长的田,相传就是古冶官县的练兵场。而古人作战,战鼓助威,“金井战鼓”便流传了下来。金石井还有一大特色是柑橘文化。据晋代郭义恭所著《广志》记载,金石井镇已有2000多年的柑橘种植历史。如今,柑橘也是当地重点培育打造的特色产业,年产量超过2万吨。“柑橘不仅是产品,更是一种文化。”张林到这两年琢磨着,怎么把文化统起来,发挥出更大的作用。去年3月,金石井镇举办了“橘子花开”首届生态旅游文化节。之后,张林便开始组织人手,着手发掘、整理、恢复“金井战鼓”。59岁的镇政府工作人员吴训富主动请缨,担任了战鼓队队长。“听说要重擂战鼓,大家都很积极。”一支53人的队伍,不久后就拉起来了。11月下旬,队伍迎来首次登台,“7分钟的演出结束,掌声如潮!”“金井战鼓”由此一炮而红。

  助力产业有文化的柑橘更好卖

  传统形式之外,一些新的表现形式也进入金石井。去年11月,《橘子姑娘》《犍为姑娘》《橘子情缘》3首地方原创歌曲MV开机拍摄。一个多月后,以摒弃陋习、不等不靠、奋发进取为主题的原创微电影《那年橘子红时》上线……一连串“组合拳”下来,当地的社会满意度测评,从2017年上半年的全县第12名,上升为下半年的全县第一名。“你轻轻来到我身边,像美丽的橘子花洁白芬芳……”谢洪勋最直观的感受是,尝到了在各种文化旅游活动带动下的甜头,特别是随着金井战鼓的擂响,家里柑橘收入从1万元涨到了6万元。周围人手机里经常唱起《橘子情缘》,来镇上的水果采购商、游客越来越多,柑橘的价格也日渐看涨。谢洪勋认为,一是因为品种改良品质提高了,二是因为橘子被赋予了文化内涵。“名牌,是不?”谢洪勋打算,这几天一边继续改良品种,一边把战鼓队的长号吹好,让生态旅游文化节更成功,引来更多的游客、果商。这个春天,张永康和吴训富也各有计划,一个想着成立文艺表演合作社,一个想着让战鼓擂到更大的舞台。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丁伟摄影报道

  奋斗者 中药药师

  26载钻深山他说找到药材标本时最幸福

  3月4日,成都大邑县仰天窝半山腰,一辆汽车停在路边,车上下来两人,一人指着公路旁山坡上的植物兴奋地叫道:“快看!那些草是贯众,这可是当初治疗非典的主要药材。”他是黎跃成,四川省食品药品检验检测院主任药师,中药材真伪鉴别领域知名专家。趁着周末,他带着妻子上山采集药用植物腊叶标本。这个进山采集标本的习惯,他已坚持了26年。

  为练就鉴别真假中药材的“火眼金睛”,他每周逛中药材市场,可以守着观察药用植物发芽、开花、结果;为了摸清我省中药材资源家底,他多次参加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每年一有时间钻进深山寻找中药材。“这在别人看来非常乏味,但我很喜欢,特别是当找到一种很难找的药材标本,那会升起一种很强的幸福感。”黎跃成说。

  进山采标本他26年走遍中国

  去年国庆,黎跃成了了一个心愿,自驾3300公里到宁夏。在宁夏,他详细了解了枸杞的生长和质量情况。自此,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和别人不一样,他到了每个省份,不是去逛繁华的都市、热闹的景点,而是一头扎到各地的中药材市场和野生动植物丰富的大山。这一习惯,已坚持26年。1982年,黎跃成从成都中医学院毕业,被分配到成都市药检所,“当时是曹玉惠老师带我,”黎跃成说,刚去不久,曹老师就让他收拾好东西,准备进山考察一种叫萆薢的中药材,并采集标本。近则邛崃、什邡,远则重庆,一共走了10多个县,持续了整整一年时间。“才开始做这事,还是感觉很苦,有时候看到拖拉机过路,就想爬上去。”黎跃成说,当时真没想到,这一走就是26年,几乎走遍了全国内地所有省市区。

  辨识真假药他炼就“火眼金睛”

  工作了26年的黎跃成,还炼就了一双火眼金睛,鉴别各种真假药材,他都有自己的小窍门。成都的荷花池中药材市场,他每周都会去转,如果有不法商贩掺泥沙制“菟丝子”、用石蜡等制“虫草”,他一眼就能认出真假,“假菟丝子颗粒太均匀,颜色也不对;用石蜡压制并染色的虫草,形状过于工整,可燃烧,且手摸脱色”。

  34岁的齐景梁,经常也会跟着黎跃成进深山、逛市场。“几年前,他甚至不顾个人安危,‘卧底’追踪假劣药窝藏处。”齐景梁说,他对中药材真的太热爱了,为了认识中药品种,他几乎每个月都要去种植园找药农,或者自己挖掘野生药材,药用植物从发芽到开花、结果,他都会全程守候。“几乎每个周末,他都会开车带着家人到成都周边的山里采标本。”

  据统计,仅仅是在近几年来,黎跃成共踏勘样地100个,完成样方3000多个;采集腊叶标本2800余号,制作腊叶标本25500份;拍摄药用植物照片35000幅;采集药材110种;采集果实种子48种;收集民间药用经验100多条。从人迹罕至的草原荒漠、高山森林、江河湖泊……他带队采集回一份又一份药用植物标本。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吴柳锋 摄影 刘陈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