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代表团热议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
过去五年
制定国家安全法、民法总则等25件法律,修改法律127件次,立法数量多、分量重、节奏快、效果好
将国家大事与民生实事紧密联系在一起,加快立法步伐,强化监督问效
报告列举的一系列重要监督事项,充分体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为人民用权、为人民履职、为人民服务
一起读报告
“我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各方面工作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的重大成就,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迈出的重大步伐感到由衷骄傲和振奋。”3月12日,四川代表团举行全体会议,全国人大代表、自贡市市长何树平用三个“为”表达对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的认可。
“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加强对宪法法律实施和‘一府两院’工作的监督”……聆听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在过去五年所做的工作和努力,代表们表示,报告通篇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一份旗帜鲜明、彰显法治、发扬民主、凝心聚力的好报告,是一份令人满意、值得点赞的成绩单。
□川报集团特派记者刘佳阳帆
严谨“法治性”履职行权依法高效
“制定国家安全法、民法总则等25件法律,修改法律127件次,立法数量多、分量重、节奏快、效果好。”何树平注意到,过去五年,十二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先后制定了立法项目征集和论证等一系列工作规范,广泛征求人大代表、社会各方面对法律草案的意见建议,增强了法律的可执行性和可操作性。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副主任甘华田还记得,2016年11月,张德江委员长来到成都市,广泛听取人大代表、法律工作者及专家学者对民法总则草案的意见和建议,“充分体现了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和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为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高票通过《民法总则》、加快我国民法典的编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设立国家宪法日、建立宪法宣誓制度、加强对宪法法律实施和“一府两院”工作的监督……都得到了代表们的由衷好评。
深厚“人民性”民生情怀温暖人心
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是五年来全国人大工作最突出的价值取向。
从保障百姓“舌尖上的安全”,到解决群众的“心肺之患”……审议中,代表们认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将国家大事与民生实事紧密联系在一起,紧紧围绕脱贫攻坚、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社会保障等民生热点和痛点问题,加快立法步伐,强化监督问效,整体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让何树平印象最深的,是环境保护法的修改。“2012年形成修正案草案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先后四次审议、多轮公开征求意见。”修改后的环境保护法在管理过程控制、污染排放监管、违法行为惩治等方面的力度明显加大,“被百姓称为‘史上最严’环境保护法,为推动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证。”
持续加强跟踪监督;加强经济工作监督;履行宪法监督职责……报告列举的一系列重要监督事项,充分体现了全国人大常委会为人民用权、为人民履职、为人民服务。
鲜明“时代性”改革创新与时俱进
“建议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加强对地方立法工作的指导”,是审议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话,反映了代表们的共同心声。
赋予所有设区市地方立法权,是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的一大亮点。3年来,新赋予地方立法权的市、州人大制定地方性法规595件,为加强和创新地方治理提供了有力法治支撑。
在我省,新批准行使地方立法权的设区市州多达20个,是全国最多的省份。各市州人大均按规定成立了法制委、法工委,人大机构建设、立法队伍建设得到极大加强。我省各设区市州自获批行使立法权以来,到目前已出台相关实体性法规35件。
全国人大代表、乐山市市长张彤介绍,乐山首部实体性法规《乐山市中心城区绿心保护条例》实施后,经营乱象得到遏制,条例被市民赞为“良法”。
“对参与立法的各方来说,立法过程就是学习和宣传宪法法律的过程。”全国人大代表、绵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马华告诉记者,《绵阳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实施一年来,“主管部门依据条例办理的案件中,无一件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