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探索农村集体闲置资产盘活路径——
开 栏 的 话
农村,是我省脱贫攻坚主战场,也是一片改革创新的广阔天地;改革,既是解决好当前“三农”问题关键,也是推动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题中之义。我省历来重视农村改革,村集体经济的活力该怎样激发?人才资金在城乡之间如何高效流动?怎样的经营体制和分配制度才更适合农村发展?全省各地都在探索。即日起,本报推出“新村新脉动”系列报道,寻访各地在农村这方天地中改革创新的实践,展现不一样的新农村。
□本报记者 程文雯
10月18日,天气晴朗,广元市利州区工农镇小岩村村道加宽的施工现场热火朝天。这条已有6米宽的水泥路供村民出行完全没问题,为啥还要加宽?“山上有个风力发电站,大型机械要走这里往上运。”村支书谭德恩这样解释。不过,谭德恩心里还有别的打算,他要让这条路也能捎带上村民挣钱。
在小岩村,经过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当地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已通过对外出租资产、流转资源和实施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实现经营收入25.1万元。目前,这种模式正在广元多个乡镇推广。
集体资产变股份闲置的资产活了
“老赵,这次分红是每人50元,贫困户上浮20%,就是60元;你家7口人一共420元。拿着,数数。”10月9日,小岩村村委会前聚满了人,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成立一年来,这是大家第一次分红。“还只是今年1到9月的,集体的资产也能帮咱挣到钱,有搞头!”从谭德恩手里接过钱,贫困户赵金元脸上乐开了花。
广元地处秦巴山区,乡村集体资产多有闲置,2014年,仅利州区集体经济无收益的村就有110个,占全区总村(社区)数的67%。2015年3月,利州区被列为省级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区,工农镇小岩村等几个村镇率先试点。
经过摸底核查,小岩村全村2000多亩林地、道路、房屋等共估值537万元,按照“只设个人股、不设集体股”的方式将集体资产股以金额量化到人,资源股以股数量化到人;颁发权证,保障成员对集体资产的占有权和收益权。2015年10月,小岩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第一次股东大会召开,合作社正式成立,全村1147名村民成了股民,谭德恩被选为第一任理事长。
合作社按市场化手段管理运营,资产咋个用,由村民说了算。小岩村的集体经济活起来了:老村委会办公室,过去因为是集体资产,谁也不敢动,今年由合作社租给一核桃加工企业,年收租金1.6万元;有工商部门颁发的营业执照,一部分社员经过培训后,还做起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专门为周边几个村进行规模化小麦病虫害防治和玉米移栽等工作。“今年我们已经做了2000多亩小麦病虫害防治和1000多亩玉米移栽,管理有标准,产出效益高,很受欢迎。1到9月利润就有6万元。”谭德恩说。
“三大体系”护航保障资产增值
集体资产交给合作社,如何保障资产增值不流失,广元建立起三大护航体系。
在广元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全市农村土地确权及流转平台上,全市农村集体土地交易信息不断更新,集体土地出租、合作经营等交易都可以在平台上查到。此外,各县区均建有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乡镇建农村产权交易服务站,集体资产明细统一上网,数据实时更新,集体财产是什么状况,群众心里有底,也便于监督。
当地还构建起党、政、经、社相互独立的治理模式,集体资产股份合作社在村支两委领导下,自主决策发展方向和路径,以市场化手段管理和运营资产;合作社设有理事会和监事会,遇到重大决策民主商议,财务支出必须经监事会签字审核并按季公开。此外,市区两级还通过财政投入、部门帮扶、金融支农、税费支持、表彰奖励等渠道,引导更多的城市资本向村集体聚集。
目前,广元市利州区共清理集体资产总额1.5亿元,集体资源21800余亩;共界定集体资产成员35071人。根据安排,今年利州区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将在全域推开,范围扩大到全区15个涉农乡镇(街道)、35个村220余个组;其他区县也将分别选择三个乡镇的三个村试点。
记者手记
市场化运作显活力
资产不明晰、主体缺位、管理混乱……在农村,一说起集体经济,总让人联想到这些问题。一场股份制改革,为什么能一举击碎这些难题?记者认为关键有两点。
一是让“隐形”的“集体”显了形,成立合作社有效解决了主体缺位的问题,有了明确的管理者,过去谁也动不了的空置房屋动了,谁也说不清的资产数量明了,收益紧接而来。
二是市场化的经营管理方式,过去集体外的人无法经营集体资产,但按市场化方式经营的合作社,经营性资产除了由集体经济组织自主经营,也可以选聘职业经理人,打破束缚,自然走得更远。当然,做好这些的前提,是要先摸清集体家底,准确界定成员。归根到底,还是要将集体资产真正交到每一位成员手里,激发大家的主人翁意识,农村集体经济才能真正“活”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