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线消息(樊俊 记者 李向雨 摄影报道)10月19日,记者来到南充市嘉陵区龙蟠镇大柏山村脱贫攻坚食用菌产业园,只见一个个黑色大棚整整齐齐排列在村道公路边,大棚里一朵朵娇嫩的袖珍菇已从菌袋的两端探出了“头”,正等待着工人们前来采摘。
“政府引导+两委参与+公司经营+群众保底分红”
“这个富隆食用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既是是我们村的集体经济,也是我们村的脱贫奔康产业园。”随行的大柏山村村支书候兴会告诉记者,该合作社并不是采取单纯的“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而是采取“政府引导+两委参与+公司经营+群众保底分红”的发展模式,其产权归村全体贫困户和村集体所有。
嘉陵区龙蟠镇大柏山村地处偏僻,是个典型的贫困村。2014年,该村确定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有51户。今年初,镇党委、政府以及村“两委”召开大柏山村脱贫大会,该村通过一事一议通过以工业理念发展食用菌产业的致富之路。即以村集体的名义建立脱贫奔康产业园,贫困户贷扶贫产业发展周转金入股,利用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建好食用菌“厂房”,吸引企业来投资,村上收取租金,贫困户即可坐地“分红”,也在“工厂”打工挣钱。
“村里共平整出了13亩地。由镇上拿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0万元,全村51户贫困户(分两批入股,第一批38户、第二批13户)共贷款扶贫产业发展周转金13万元,以及党员精品扶贫示范工程帮扶资金2万元,建起了由16个大棚及必要的水、路、板房等基础设施组成的脱贫攻坚食用菌产业园。”候兴会告诉记者,该村采取“政府引导+村‘两委’参与+公司经营+群众保底分红”的发展模式,每年由引进的公司向村上交10万元的“房租”,村集体拿出其中10%用于大棚等基础设施的维修及补充,另外90%拿给贫困群众分红,保证每个贫困群众每年都有500元以上的保底分红收入,这样就完全规避了村上和贫困户的投资风险。
在该产业园建设的同时,南充绿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老板张涛带着他的种植技术团队赶来了。“来之前我粗略算了下账,按照我们现有的技术,16个大棚每年可以种植平菇、姬菇、袖珍菇等菌类两季,产值可达100万元以上,保守估计利润可达30万元以上,承担10万元的‘房租’完全不成问题。”张涛告诉记者,他还同意了由村上制订的“二次分红”计划:在效益好时,拿出利润的一定比例进行“二次分红”,用于还贫困户的产业发展周转金贷款。
以工业理念发展产业 带来家门前的就业机会
以工业理念发展食用菌产业,不仅壮大了村上的集体经济,也给村民们带来了家门前的就业机会。
蒲新民是入股该村产业园的贫困村民之一。记者见到他时,他与该村其他贫困户正在产业园里采摘袖珍菇。“我有肢体残疾,我老婆和儿子都有智力残疾。当初入股产业园后,听说种植蘑菇需要大量生产用水,我就将产业园抽水的活承包下来了,现在我这个残疾人也变成了‘打工族’。”说完,蒲新民掰着指头给记者算了一笔收入账,他家每年能有1500元以上的村集体经济分红,他在产业园打工每天有80元左右的收入。一年下来,总收入超过25000元不成问题。
“发展脱贫产业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必须突出精准、因地制宜,不搞‘一刀切’,产业才有持续生命力。”嘉陵区农牧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嘉陵区在脱贫奔康产业园建设上强调“分类”,即按产业类别、地域范围和带动主体建园。以带动主体为例,包括村支部、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和能人四类,共同破解贫困户缺技术、缺市场的难题。
如何保障园区建设顺利推进?嘉陵区尊重农民意愿搞好产业发展规划,抓好区域规划、分乡(镇)规划和到村规划,并加大金融支持力度,由保险公司提供园区产业发展保险,政府、带动主体、农户共同出资设立风险基金,提升园区抵御风险能力。
据了解,目前,在嘉陵区像龙蟠镇大柏山村脱贫攻坚食用菌产业园的共有60个,至2017年底,该区143个贫困村都将建成脱贫奔康产业园,实现“村村有脱贫产业、户户有致富门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