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2016届毕业生双选会现场。
就业难,不是需求不足,供需错配才是实质。就业是民生之本,无疑也是衡量办学成效的重要指标。作为全国建筑类高职院校的领军学校,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四川建院)运用供给侧改革的逻辑,分别在专业设置、培养模式、服务体系、创新创业4 条主线上发力,致力于培养与市场相匹配的职业人才,实现了高质量就业的新跃升。
□建宣 文/图
关于就业,四川建院的数据让人眼前一亮:该院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多年来保持在90%以上,年底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其中2016届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6.89%。特别是近几年,就业质量持续提升,每年有40%以上毕业生进入行业骨干企业,据最新统计,2017届毕业生目前已经签约2089人,其中1769名签约业界翘楚中建集团等“中字号”企业,实现了“开门红”。
进入21世纪以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其重要原因是教育结构与产业需求间的矛盾。“我们把学生看作是学校的‘产品’,如果需求变了,产品的供给策略却没有变,必然带来大量需求外溢。”四川建院党委书记孔燕说。
在经济新态势下,四川建院作为全国建筑类高职院校的领军学校,研究产业行业新需要,培育与市场需求适配的“时代工匠”,是其肩负的天然责任。
把准大脉络:
放活专业设置提升要素流动性
专业设置是高校办学思路的重要体现。当前在部分院校中出现“学生扎堆、专业扎堆”的尴尬,便是在专业设置上没有充分考虑到产业行业现状,导致了专业定位不准确、布局不合理等一系列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
四川建院紧密结合国家发展战略,对经济走向和行业发展形势进行研判,优化专业设置,去除存量,合理增量,促进要素最优配置。
在招生计划安排上,学院对城市管理与监察等就业率低、就业竞争力弱的专业,采取暂停招生或隔年招生;对工程造价、建筑工程技术、会计与审计等社会需求饱和,而考生和家长又热衷追捧的专业,科学核定规模,控制盲目扩张。
与此同时,在与国家重大战略紧密结合的交通运输类、铁道工程类专业上,该院给予大幅度倾斜。根据国家“十三五”规划,我国将实现高速铁路覆盖80%以上的大城市,城市轨道交通投资规模也是空前。而各铁路施工企业高端技能型人才的缺口在“十二五”期间就已经露出端倪,且对后期运营管理人才的需求也将大量急速增加。四川建院认为,这将是一次大的机会与挑战,铁道工程技术专业招生计划增幅因而逐渐达到274%。此外,经过调研,他们与大中型铁路施工、运营企业达成基本共识,将进行深度校企合作,打造精品专业。“互联网+”时代,产业升级和业态更新成为常态, 对于职业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主动融入这次产业大变革?
四川建院组织力量研究产业现状及趋势,认定绿色建筑及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将成为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该院迅速转型,建立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并成立了绿色建筑评价研究中心。与此同时,该院在全国建筑类高职院校中率先启动了建筑工业化技术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将于今年年底完成。
先进技术被运用于教学体系,并融汇为教师和学生的掌中技能。在第七届全国高校“斯维尔杯”BIM应用技能大赛上,该院学生与全国本科院校学生同台竞技,获得了一个一等奖、两个二等奖。该院完成了西昌市阳光学校南山校区初步设计阶段的绿色建筑评价咨询工作,参与了宜宾总工会、崇州中医院等多个项目的绿色建筑标识申报咨询工作。
找准着力点:
创新培养模式推动用人单位需求上行
经济领域中,生产和消费这两个宏观调控的基本手段,需要相互配合、协调推进。这个理念运用到教育教学中,四川建院该如何改善生产“工艺”?他们引进代表先进技术的企业,开展校企合作、联合培养。
迅达(中国)电梯有限公司是世界第一大自动扶梯生产商、世界第二大电梯生产商。2012年,四川建院开办电梯工程技术专业,引企入校建立电梯实训室,双方共建共管,不仅能“工学结合”培养学生,同时又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及鉴定工作。3年多来,为学院和企业培训学生和员工共计5260余人次。
通过校企之间的“绿色通道”,三届毕业生中的80%去了迅达(中国)电梯有限公司就业。该公司成都分公司总经理彭伟说:“这些学生工作态度严谨,专业技术很强,一大部分人已经成长为企业的技术骨干和部门中层管理人员。”
与迅达公司的联合培养模式,被中央媒体作为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的经典案例写进调查报告,认为其“建立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共担机制,结成事业发展、利益共同体,解决了企业参与合作‘缺动力’的根本性问题”。
四川建院大力推行“订单式”培养模式。与上百家企业建立了稳固的合作关系,双方根据产业发展状况、用人单位实际“量身订做”培养方案:
——“全程订单”模式。例如与四川华西集团等单位联合举办的高端技术技能型本科班,双方共同制定招生章程、教学大纲,学生毕业后依照协议和双向选择的原则到单位实习、就业。
——“短程订单”模式。例如与成都铁路局、中铁九局等单位合作,学生平时按专业大类完成本专业通用知识的学习,暑假及毕业实习则按照订单企业的要求进行强化和系统培训。
——“分流培养”模式。例如与中建一局联合举办的“钢筋翻样”工程师订单班,基础技能培养完成之后,由用人单位选拔学生组建订单班,根据岗位要求确定主干教学课程,并派出专家为学生授课。目前第一期学员已经上岗工作,第二期也如期组班学习。
瞄准主战场:
主动对接“需求侧”扩大就业容量
近几年,国内宏观就业形势面临经济放缓、就业总量持续增加和结构性矛盾突出等压力。四川建院致力于搭建平台,促进学校与用人单位间的信息交换;完善就业服务,多种途径拓展和巩固就业市场。
该院每年邀请500家以上省内外行业骨干企业到校参加“双选会”和专场招聘会,生均就业岗位占有比例超过2:1。他们高度重视就业市场的开拓与回访,划分区域分类施策,由学院领导带队北上南下,拜访大型骨干企业。许多国有大型建筑企业及行业骨干企业把该院作为招聘专科毕业生的首选。今年9月26日,中建集团总公司在北京怀柔召开中国建筑2017届毕业生招聘工作会,四川建院作为唯一一所高职专科学校受邀参会。
他们还与行业协会紧密合作,加入了中国建筑业协会、中国土木工程学会、中国钢结构协会,以及四川省建筑业协会所属的11个专委会。同时,重点加强同云南、江苏等省外建筑业协会的联系与合作,以期最大限度打通学生就业通道。
业界对四川建院有一个美誉:四川建筑界的“黄埔军校”。四川建筑施工企业近70%项目经理及以上管理人员毕业于该学院。出自该院就职于政府建设部门的干部芸芸,业界大佬芸芸。优质而丰富的校友资源成为该院的就业资源,他们依托各地校友会开辟新的用人市场。2015年11月、12月,学院组织了两场校友企业专场招聘会,北京、泸州、成都、重庆、广东、云南、西藏等地30余家校友企业来校招聘,现场签约毕业生370人。
针对就业困难群体,该院实施“一把手工程”,开展了建档、就业帮扶、建立帮扶基金等多项工作。目前2016届252名困难群体毕业生已有216人通过学院推荐成功就业,其中三分之一以上签约中建、中铁、中水等行业骨干企业。
培育新引擎:
拥抱“双创”时代为“民间高手”提供大舞台
当今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在中国,近两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国家战略,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为了回应市场的波澜壮阔,四川建院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在校园西区,一栋4层教学楼已改造完成。按照该院的规划,这栋即将投入使用的科技园孵化大楼,将作为我国西部地区在建筑行业的创新地、高新技术企业的孵化地、创新创业人才的聚集和培育地。2016年1月25日,学院科技园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专业化管理运营机构正式运行,开启了该院“双创”工作的新篇章。
其实在2015年,四川建院就成立了“双创”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一支60名教师组成的导师队伍,面向学生深入推广SYB教育培训,截至去年12月,共计约2000名学生参加这项培训,培训一次过关率达92%。
该院还组建了教学系部的二级创新创业领导小组及专家团队,开展专题培训、项目研究、组建科创团队等,把创新创业与教育教学紧密结合,相互促进。目前,该院已经建立院级学生科创团队6个,开展项目研究60余项。
在各类科创大赛中,来自四川建院的学生崭露头角,2013年-2016年上半年,该院组织参赛共计20场次。2013年10月,在“发明杯”全国高职高专大学生创新大赛上,该院土木工程系学生熊文浩击败对手,荣获发明一等奖,在全国性“大舞台”上展示了四川建院学生的实力。
大国尚技。一大批技术技能人才用巧手和匠心筑梦,受到众人瞩目,成为国之瑰宝。四川建院致力于成为这样的时代工匠“摇篮”,从供给侧发力,努力实现供需适配的新跃升,前景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