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一大早,凉山州会理县河漂村村民蒋胜华起床后,提着扫把、撮箕开始在村子里“巡察”,义务清扫已成为他的习惯。现在,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其中,村里公共场所随时有人清扫,谁也不图回报。
而在十几年前,河漂村却是另一种景象:村里遍地垃圾无人管,甚至出现偷盗行为。“那时候,村民们天没黑就把门锁得死死的,谁都防着谁。”村支书杨科明回忆。
后来,村里党员干部带头整顿陋习,抵制偷盗等不良行为;发展产业增收致富,村民们个个变成了勤劳上进的“小蜜蜂”,形成了互帮互助的好风气。
从混日子到努力发展产业
河漂村位于会理县鱼鲊乡最北端、金沙江东岸,幅员近22平方公里。全村共311户1200多人,85%是彝族。
以前,河漂村因贫穷而治安混乱。村里20岁至40岁的村民常到附近的拉鲊火车站“顺手牵羊”,盗取铁路器材等倒卖赚钱,10人因此进了监狱。还有人故意在人多的地方“碰瓷”,坑取医药费。“当时,村民们对致富不抱希望。”杨科明说,村里虽然有大片田地,但村民们种植的积极性并不高,种点水稻、玉米,只求填饱肚子。
2001年,杨科明当上村支书以后,组织村里党员干部四处学习取经,定期召开干部大会,交流读书学习心得,带头整顿陋习,为改变村里的落后面貌谋出路。
村里动员村民种芒果,将果苗发放到户,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你看,江对岸攀枝花市仁和区大龙潭乡,家家户户种芒果,人家那日子才是日子。我们再不发展,以后儿子恐怕连媳妇都讨不到了。”
村民们看到村干部带头种植的芒果品相好,口感好,在市场上受欢迎,便心动了,手痒了。干事创业的激情在河漂村燃烧起来。村民石安才曾整天泡在麻将馆里,现在他也“规矩”了,白天帮家人照顾超市,晚上还在矿山值班,家中年收入十几万元,盖起了三层小洋楼。村民们没时间“东家长、西家短”,村民们越来越勤劳。
村里请来农技人员手把手指导农作物种植和家畜喂养,还带着村民到攀枝花米易县等地参观学习。如今,河漂村到处是绿油油的庄稼,水稻种两季,还有大量反季节蔬菜。村里人均纯收入从2008年的4000元增至2015年的14000元。
村规民约装在村民心里
条条水泥路蜿蜒进村,整齐靓丽的楼房林立绿荫丛中,河漂村里处处鸟语花香。
可是曾经,村民们却仗着树多乱砍滥伐,村干部挨家挨户劝说要持续发展,有村民以“家中栽树不吉利”的荒唐理由搪塞。2013年,村里开大会,决定由村里出钱,每家每户必须至少种植2棵大树。
后来,村民们发现了种树的好处。“夏天乘凉、冬天遮雪,不仅美化了环境,还把更多资源留给子孙后代。”邓四清说,“现在都不要哪个提醒,家家户户都争着植树种草。”
树多了,村里环境好了,村民们不讲卫生的坏毛病也渐渐改掉。在蒋胜华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村民加入到义务清扫街道、路面的队伍中。
“看到清洁的路面,心情都要好很多。”村民杨兴洪说,打扫清洁不仅让环境更美好,还能促进邻里关系和谐。
2008年,会理县等地发生大地震,河漂村处于震中,全村居民房屋不同程度受损。经过灾后重建,村里修起了小洋楼,用上了自来水、电和沼气。
杨科明说,现在村民们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家家有产业,163户达到了“四个好”家庭评选标准。闲暇时间,村民们聚集到村火把广场,载歌载舞,石安才也是其中一员。“现在,村规民约不用再上墙了,都装在村民的心里了。”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