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访问人数: 139262593

广安前锋:跑出脱贫攻坚“加速度”

www.gcdr.gov.cn (2016-06-27) 来源:四川日报

6月1日,望着即将成熟的花椒和今年新栽的青花椒苗,广安前锋区观塘镇仙石村党支部书记唐宗金高兴地说:“6月中旬就可以采摘花椒,市场供不应求,到时候会有很多车进村收购,今年仙石村脱贫‘摘帽’肯定没有问题。”

2013年建区之初,广安市前锋区有贫困人口1.2万户3.99万人。截至2015年底,全区累计有3.2万人脱贫,目前仍有2434户6941名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67户265名城镇贫困人口。

今年,该区有18个像仙石村这样的贫困村计划 “摘帽”,目标实现后,全区贫困发生率将降至1.6%以下,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程度将达80.4%。

□陈定军 唐向军

脱贫资金从哪里来?

财政资金+项目资金+社会资金

今年4月初,前锋区代市镇金堂村3组村民王官富康复出院,患有慢性鼻窦炎的他在医院住院65天,共花费20738.4元。出院时,王官富只交了993元,“报账时我都不敢相信。”

据该区卫计局负责人李远林介绍,在新农合、大病保险、商业保险之外,该区筹集了1000万元卫生扶贫政策医疗爱心兜底基金,通过大病救助和特殊困难人群救助等方式,为患病贫困户实行“五位一体”的精准扶贫模式,力争贫困对象在区内公立定点医疗机构就诊的一般疾病住院个人支付医疗费用支出控制在10%以内。

今年以来,前锋区已为贫困人口补偿门诊费89.3万元、住院费304.54万元,大病保险补偿6.77万元,发放救助金17.56万元,对特别贫困对象个人支付部分100%进行了救助。

这是该区脱贫攻坚力度持续加码的缩影。今年,该区变“有多少钱办多少事”为“有多少事筹多少钱”,安排本级财政资金10553万元投入脱贫攻坚,占区本级财政总收入的四分之一,是2015年投入的近3倍,是过去3年投入总和的1.5倍。

前锋区扶贫移民局局长杨东南表示,该区成立了涉农项目资金整合领导小组,坚持“项目渠道不变、资金投向不变、管理权限不变、实施单位不变”原则,按照责任、权力、资金、任务“四到位”要求,打捆易地扶贫搬迁等项目资金用于脱贫攻坚,充分释放项目投入1+1>2的聚合效应。

同时,围绕“群众主体、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大扶贫格局,开展“百企带百村”等活动,创新实施金融扶贫,引导业主参与产业发展,发动群众投工投劳,撬动社会资金投入4500余万元。

脱贫资金用到哪里去?

“滴灌”到村到户

“感谢国家精准扶贫的好政策。”5月31日,看着在家门口为自己修入户路的施工队伍,前锋区虎城镇双河村贫困户程世平连声道谢。

程世平今年55岁,由于因病致贫一直未能成家,家中还有年过9旬的母亲,生活十分困难。在前锋区开展的精准扶贫工作中,他被列为扶贫帮扶对象。

针对程世平的实际情况,虎城镇为其量身定制了畜禽养殖帮扶计划,为他进行“三建四改”,整修了畜禽圈舍,搭建了鸡鸭养殖围栏,养殖鸡20只、鸭20只、山羊2只、猪2头,并安排镇畜牧站的专业技术人员上门指导,全方位扶持。“靠这些畜禽,今年收入可达8000多元,够我们家日常开支了。”程世平说。“区上为尚未脱贫的2434户6941名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和167户265名城镇贫困人口分别建立了精准扶贫台账,每个帮扶计划都是针对贫困户的实际情况,经过反复研究而制定的,最后都得到了贫困户的认可。”杨东南说道。

据介绍,为使脱贫项目实施更快、更精准,该区打捆使用涉农项目资金,突出扶贫解困,大力实施18个计划脱贫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脱贫增收产业、人居环境改善项目,快速推进17个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以新村带产业,以产业促新村,加快农村全面小康进程。

脱贫致富快,全靠产业带。贫困村产业发展由村民共同商定,已成为前锋区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一大特色。除此之外,一个村的产业发展与邻近几个村联手合作,也让贫困村在脱贫路上有了新的尝试。

在代市镇帽合村活动室,一套连村组团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图展板格外显眼,上面详细罗列了打造帽合、龙王、天桥和群模村为乡村旅游观光景点的可行性,还附有一份“一路两特”产业初步发展规划。

组团的村正积极争取大型乡村旅游开发公司来合力打造,目前已有一位港商与帽合村达成了初步意向,发展李树种植。

在前锋区委书记尹黎明看来,要彻底摘掉贫困县帽子,还得抓好巩固提升。为此,该区对2014年、2015年已实施扶贫项目的贫困村每村投入50万元,2016年计划摘帽村每村投入400万元以上,2017年、2018年扶贫项目实施村每村投入100万元,确保脱贫村不返贫、未脱贫村早脱贫。

脱贫效果怎么样?

物质精神“双脱贫”

6月1日,在前锋区广兴镇劳动新村,一幢幢蓝色琉璃瓦的农家小楼房映衬在翠绿稻田中,错落有致。“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严禁村民在婚、丧、嫁、娶中大操大办,否则,将在村委会广播中点名批评……”一块醒目的牌子上面清楚地记着村规民约以及新村评优评先等评选办法。“没想到在农村,也能过上和城里人一样的生活。”村民王永芬说,她们一家是易地扶贫搬迁户,去年年底就搬进了劳动新村居住点。近年来,随着前锋区不断“跟进”农村配套服务设施,完善文化功能和配套服务,她对现在的生活非常满意。

在王永芬家不远处,是该村占地300余平方米的活动广场。“这里经常开展文艺活动、放映露天电影,村民都爱到这里来休闲娱乐。”村委会主任杨仁忠说,村里正积极争取修建农家书屋、宣传长廊等,准备发展乡村旅游。

“要发展乡村旅游,首先要把村子‘亮’起来,把大伙的素质提高起来。”杨仁忠说,劳动新村正在系统规划产业项目,既为群众找到致富的好路子,又使村容村貌变得更整洁,提升村民幸福指数。

去年以来,前锋区通过深入各乡镇,摸底贫困村脱贫规划,以“一对一”“多对一”等形式与94个贫困村结成帮扶对子,因地制宜、逐村逐户制定年度脱贫规划,大力实施“五个一批”帮扶行动,对尚未摆脱贫困的农村建档立卡贫困群众进行分类扶持,实现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1099人、生态补偿和移民搬迁安置462人、低保政策兜底887人、医疗救助扶持1561人。

为了实现物质和精神“双脱贫”,到2018年,该区将建设完善94个贫困村文化室,建成贫困村文化院坝70个,完成所有农家书屋达标建设,新增文化企业10家、民间演出队伍2支;到2020年底,实现贫困村幸福美丽新村文化院坝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