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送温暖变得常态化 “温暖”不遗漏每一户困难群众
2014年12月30日,这个冬天才数完“一九”,邛崃市南宝乡茶板村村民李迁明,清点了一下十几天前收到的“送温暖”物品。作为芦山地震的受灾户,李迁明收到1床棉被、40斤大米、10斤油,“够我们一家五口吃一阵子了。”李迁明说。
李迁明算了算,今年政府慰问送来的米面油,占到了全家一年所用的一半左右——这温暖,送得实惠,送到了心坎上。
从逢年过节搞突击到送温暖常态化,从送物资到送服务,从送东西到长本事,从关乎当下到关乎长远,成都思考:送什么,怎么送,才能将温暖送去群众心间,才能把温暖送得内容大于形式?
咋个送?四级网络总动员
新春送温暖,作为一个传统项目,要做好其实并不容易。早在去年10月,成都就开始组织力量,深入乡镇、村(社区)和农户家中,走访调查,登记造册,建立健全受灾群众冬春生活困难情况档案。在此基础上,成都提出,送温暖要走遍每一户困难群众,确保每一户都温暖过冬。
面对困难群众,怎么走,才能让每一户都能得到“温暖”?“编织一张四级走访网络,村社区是一级、乡镇街道是一级、县区是一级、市级部门是一级,每一级承担不同任务量,确保每一户困难群众都能得到温暖。”成都市民政局救灾处处长吴宏杰介绍。
成都市财政安排了246万元资金采购物资,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春节虽然还未到,但邛崃市、龙泉驿区、温江区等地的困难群众已经收到了温暖过冬的第一批物资。
视力残疾1级,与84岁的老父亲同住的龙泉驿区龙泉街道平安村9组村民柏顺友,成为首批享受“温暖”的困难群众,领到了一床棉被和一件新的棉大衣。困难职工程丽芬领到了600元职工互助金、新都新繁镇龙毅村村民朱奎清领到了养老金……
送啥子?物资背后是机制
与往年不同,成都的送温暖对象中,除了困难人员、残疾人等,还有因芦山地震而受灾的群众,李迁明就是其中之一。“房子被震垮了,住在安置房里,一年多的时间里,我领过不下十次慰问物资。”李迁明说,物资大多是日常的米面油等。
这样的“送温暖”,已经脱离了在节庆时“洒毛毛雨”的传统思路,更多的是为了建立完善的体制机制,为困难群众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如今,“温暖”已经延伸到帮扶的全阶段:2014年,成都筹集资金4.9亿元,资助29401名重度残疾人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使全市重度残疾人养老保险保障面达到84.93%。此外,成都计划用3年的时间,分批分阶段对贫困残疾人家庭继续深入开展送温暖帮扶慰问活动,实现全覆盖。
2014年全市各级工会组织将安排1000万余元,上门走访,集中慰问,有针对性地采取生活救助、医疗救助、助学救助、技能培训、法律援助等不同帮扶措施,1万余户困难职工、数百家企业感受到了温暖……
李迁明的新房子已经进入装修的收尾阶段,等开了春,全家就将搬入新居,开始全新的生活。他说,受灾了虽然不幸,但这两年在安置房里度过的春节,却没少一点欢笑、一丝温暖。
温暖过冬小盘点
◎成都市财政安排了246万元资金采购物资,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目前,邛崃市、龙泉驿区、温江区等区(市)县已发放困难群众温暖过冬第一批物资。邛崃市已发放1830床棉被,优先向高何镇、夹关镇、天台山镇、火井镇、道佐乡、南宝乡等“4·20”芦山地震重灾乡镇进行了发放;龙泉驿区已发放防寒服2898件、棉被2898床;温江区已发放500床棉被、20000斤米、5000斤油。
◎成都市总工会2015年元旦春节“送温暖”活动已正式启动,从2014年12月下旬至2015年2月中旬期间,集中对困难职工、困难劳动模范和节日期间仍然奋战在工作一线的广大职工进行慰问。
◎在目前已常态化的“温暖万家行”活动中,成都市残联已经走访慰问贫困残疾人家庭、福利企业的残疾职工61024人,发放慰问金、慰问品折合人民币930余万元。在今年12月至2015年2月期间,还将在全市走访慰问贫困残疾人不少于1.7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