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 创新社会公共服务提供机制
——以科学化管理推动机构编制工作专业化的“郫县实践”(中)
事业单位,是经济社会发展中提供公益服务的主要载体。
郫县认为,创新事业单位编制机构改革,不仅涉及事业单位自身运行的效率,更涉及其提供的公益服务是否更优,是否能更大程度地惠及不同类型的社会群体。
“通过不断更新理念、探索试点和完善总结,郫县坚持以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动公共服务体制改革,用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成效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郫县县委编办负责人介绍。
分类改革
提升社会公共服务水平
郫县认为,进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理顺其与政府、市场的关系,明确其功能定位、工作职责和业务范围相当关键。
可以由市场配置资源,不承担公益服务职责的事业单位逐步推向市场,以市场养活自己;对于不能或不宜由市场配置资源,承担义务教育、基础性科研、公共文化、公共卫生及基层基本医疗服务等基本公益服务的,坚持政府直接提供;可部分由市场配置资源,承担高等教育、非营利性医疗等公益服务的,可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提供与主业相关的服务。
通过分类,既充分激发了事业单位的活力,又有效促进了社会公共服务的稳步提升。
管办分离
机制创新让事业单位运行更高效
从实践来看,公共服务的加强和质量的提升与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的优化紧密相连,事业单位机构的调整和设置须着眼于公共服务精干高效的目的。
郫县通过对机关事业单位的后勤服务、教师“县管校用”、城乡环境的清扫保洁等实行管办分离的探索,以事业单位的调整和高效运行推动公共服务的体制机制优化。
打破过去“政府办事必养人”的思维定势,强化养事与养人、公共服务管理与公共产品生产分离的新观念——凡是政府承担的公共服务,能由基层服务网络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办理的,全部实行政府采购,实行契约管理。
因此,在“郫县实践”中,动物防疫检疫、计划生育技术、社区文化体育、城乡环境卫生、建筑规划设计等服务,开始在社会化服务组织和基层服务网络基础较好的部门率先实施。
同时,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投资项目评审中心、建设项目管理中心等事业单位在行政管理上与业务部门实行管办分离;建立教师管理中心,县内中小学教师纳入教师管理中心统一管理,打破了教师的“岗位管理”与“编制管理”,实现了县域内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
公益优先
力促编制配备向民生领域倾斜
公益性,是郫县创新机构编制工作改革一直的坚持。
围绕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上学难”、“就医难”等公益性民生问题,郫县创新机构编制管理,通过严控总量、盘活存量,将有限的编制资源逐渐向民生领域和社会管理领域倾斜。
全面梳理事业单位职能,合理确定事业单位编制。制定了《郫县事业单位动态事业编制管理暂行办法》,加大了对职能弱化、工作任务不饱满事业单位编制回收调整力度,目前郫县共撤销整合了事业单位10余家,收回空余编制180余名。
增加卫生事业编制,确保基本医疗服务保障。郫县从动态事业编制总量调剂核增116名编制,主要用于县级医院各紧缺专业和学科带头人,以从机构编制管理上逐步解决医生少、看病难的问题。
多种方式配置教育编制,确保教育资源均衡发展。郫县编办按不超过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总数3%核定临时聘用人员控制数。教师编制实行“县管校用”,打破教师编制学校所有和“按校定编”的传统,实行教师编制无校籍管理,逐步实现城乡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
强化其他民生领域编制,确保民生领域全面发展。创新机构编制管理,坚持向改革要编制,向管理要编制,郫县打破事业单位机构编制“一定终身”,探索建立事业单位编制“总量控制、动态调整”的管理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