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散点式管理到精准式服务
——广元市探索推行乡镇“一办三中心”运行模式
近年来,四川省广元市积极回应基层群众对公共资源“更高水平服务”的需求,以乡镇行政体制改革为抓手,整合乡镇部门,延伸站(所)职能,成立党政综合办公室和便民服务中心、产业引导中心、综治工作中心(简称“一办三中心”),着力破除联系服务群众中存在的问题,促进了乡镇一级政府机关从管理型到服务型的实质性转变。
现实问题倒逼服务转型升级
启动乡镇“一办三中心”运行模式之初,广元正处于“5.12”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攻坚阶段,重点工程项目建设集中开工,农房以及乡镇基础设施重建全面展开,加上民生重建信心重树等,乡镇面临的任务异常繁重。
广元昭化区柳桥乡作为全市率先启动“一办三中心”运行模式试点的乡镇,几年前的情景让原党委书记蒲华至今记忆犹新。2008年,全乡通村水泥路仅3公里,唯一的产业是20余亩木耳,过境的广巴高速涉及群众诉求128项,阻工扰工事件时有发生,严重时施工队连续多天无法进场。而乡镇机关仅有26人,分配在14个站(所)室,乡镇公务员“机关化”现象严重,真正经常参与直接服务群众、化解诉求的不到60%。
一方面是震后百废待兴的发展现状,一方面是基层群众对提供更好公共服务的强烈需求。乡镇本来就人少事多,加之一些内设机构职能交叉重叠、错位缺位等问题较为突出,不破冰除疾,恢复重建和发展“起跳”无从谈起。
如何打破传统的以政府为主导、部分职能缺位的乡镇管理模式,解决多年来的管理积弊?广元市委通过便民制度设计回应当下迫切需求,在部分乡镇试点“一办三中心”运行模式,推动乡镇成立“大服务”“大产业”“大调解”等综合部门,组建便民服务中心,负责民生社会事务;组建产业引导中心,负责改革发展事务;组建综治工作中心,负责社会管理事务;组建党政综合办公室,负责党务政务、督查督办“三中心”的工作。“三中心”建立综合性服务大厅,忙时实行集中办公、一站式服务,闲时实行“划片包户”服务群众。从“摸着石头过河”到“全面开花”,努力建设简政放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的服务型乡镇党委,一场全新的制度变革由此展开。
打好“组合拳”推动服务转型升级
走进广元市剑阁县城北镇的便民服务中心,前来办事的群众井然有序。“要是在以前,楼上楼下跑几趟,浪费时间,又不好找人。”57岁的村民刘显志说,“现在从接待到办理,有时间限制,我只需找具体经办人,省心多了!”
如何让机制变革更多地惠及基层群众,广元在形式上做好减法,在服务中做好加法,打好服务转型的“组合拳”。坚持人权、事权、财权等向乡镇倾斜,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行政许可和审批权限委托下放给乡镇,每年预算专项经费解决乡镇公务员工作性津补贴、化解乡镇遗留债务,规定乡镇公务员的任用须征求乡镇党委意见、乡镇对派驻站(所)人员考核分值权重占70%,确保有能力和资源搞好服务。2013年,全市投入乡镇公共服务能力建设资金3950多万元,兑现强农惠农、基础设施建设资金2.7亿元。
坚持建立和完善乡镇公务员直接联系服务群众、“三联三包”和开门接访、主动约访、定期下访等一系列制度,建立“乡、村、组、格”四级“区域服务网格”和“产业服务网格”服务点5.7万个,开展“捆绑打包”服务,实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六联”工作机制,乡镇党委群众工作的服务效能得到有力提升。
服务转型催生“蝴蝶效应”
“一子落而全盘活”,从各自为政到形成合力,从散点式管理到精准式服务。2013年以来,广元乡镇“一办三中心”的运行,彻底打破了部门服务资源分散等现状,公务员队伍干事创业的精神面貌大幅改观,体制“瘦身”正演变出积极的“蝴蝶效应”。乡镇运行机制改革后,每个乡镇平均整合站(所)14-16个,整合县级部门职能700余项,向乡镇下放社会管理、公共服务权限87项,乡镇干部平均服务群众时间同比增长40%。
2013年以来,全市建立乡镇志愿服务队2375支,开展“问难问计问效基层行”2200余次,新培育农业特色产业24.86万亩,同比增长11%。推动开展便民代办、政策咨询等服务2.8万件,较上年增长26%;排查矛盾纠纷9951件,调处率达95.13%,群众信访量同比减少36.9%,综治工作获全省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