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门请才 京津“孔雀”西南飞
核心提示
◎我省的选调生工作可上溯至1983年,已先后开展了27届。
◎2014年开始,我省面向全国部分知名高校开展定向选调急需紧缺专业优秀大学生来川工作,首批已有228名急需紧缺专业选调生到岗。
◎11月17日至24日,省委组织部到北京、天津11所高校宣讲推介,截至11月26日下午5时,报名四川选调生且通过资格审查的共2036人,是去年报名人数的两倍。
“四川比历史上任何时期更加渴求人才……”11月24日,天津南开大学的讲台上,四川省委组织部公务员处相关负责人向南开学子真诚地抛出“橄榄枝”。同样的“真心话”,也在当月向北京9所重点高校诉说。
为广泛吸纳优秀人才投身四川改革发展大业,我省于2014年开始面向全国部分知名高校开展定向选调急需紧缺专业优秀大学生来川工作,首批已有228名急需紧缺专业选调生到岗。为吸引更多知名高校2015届优秀毕业生,我省主动出击,11月17日至24日,省委组织部到北京、天津11所高校逐一宣讲推介。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宣讲推介所到之处,四川话题被京津高校学生热议着,四川的定向选调工作被师生们喻为刮起了一阵“四川旋风”。截至11月26日下午5时,报名通过资格审查的学生共2036人,是去年报名人数的两倍。
【请才篇】
清华北大 报名四川选调生人数猛增
上门请才的方式是否得到认可?四川开展大规模宣讲推介活动底气何在?
11月21日上午,宣讲推介会开到了北京大学,学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主任陈永利用两组数据给出答案:“北大跟19个省有定向选调合作,选择成为四川选调生的2014届毕业生共25人,数量是最多的;而2015届报名四川选调生的人数目前已达到167名,也是全国各省份中数一数二的。”四川的吸引力已不言而喻。
而宣讲会进北大的4天前,一场由省委组织部部长范锐平所作的演讲报告,为我省在清华大学展开的招才引智活动增色不少。11月开通报名通道以来,截至当月26日下午,报名四川选调生的清华学子已达126人,比去年的44人翻了不止一番。“去年四川第一次到我们学校来进行定向选调的宣讲,有22个学长学姐最终去了四川。”已报名今年四川选调生的清华大学化学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何静指了指一位正在忙碌的工作人员,“他就是软件学院的学长谢潜龙,上一届的选调生,这次是跟省委组织部出来宣讲的。”何静说,在与谢潜龙等“老选调”的交流中,她心中的顾虑打消了,从而决定报名2015年四川选调生。
谢潜龙则告诉记者:“前几个月省委组织部要建优秀大学生选调网,没想到组织部注意到了我的专长,让我进入省委组织部轮岗锻炼,特别庆幸。我愿意把这份感受传递给下一届的同学们。”“走出去、请进来”的底气则源自各方的认同。省委组织部公务员处相关负责人介绍,2014年度我省面向全国22所知名高校选调急需紧缺专业优秀应届毕业生,无论从学历结构还是专业结构来看,都堪称“高大上”。到岗的228人中,硕士研究生及博士研究生172名,占总人数的75%,专业主要集中在我省急需紧缺的建筑规划、经济管理、生态环境、电子信息等类别。
【缺才篇】
缓解“人才荒”弥补各地人才短板
我省的选调生工作,其实可上溯至1983年,已先后开展了27届。这两年的选调有何不同?“近两年开展的急需紧缺专业选调生工作,是在为四川长远发展储备专业型优秀人才。”省委组织部公务员处相关负责人在“专业”两字上加重了语气。
而此次开展急需紧缺专业选调生选拔,与以往最大的不同体现在“三个转变”——从主要聚焦省内高校转变为聚焦全国知名高校;从被动等待转变为主动发挥组织部优势“上门请才”;从没有突出选调生的专业素养要求转变为紧贴四川跨越发展需要选才聚才。
我省干部人才缺口在哪里?广泛的调研给出一份“诊断单”:我省潜在的人口规模优势尚未全面转化为显性的人才资源优势,科教人才优势未能有效转化为支撑发展的竞争比较优势。
而“症状”则突出体现在三方面。人才分布不适应区域协调发展的需要,成都经济区人才总量占全省的40%,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人才总量只占全省的11.4%;人才效能不能适应创新驱动的发展需要,全省人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全国低6.6个百分点,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低于全国5个百分点,与经济总量居全国第8位形成强烈反差;高端人才供给不适应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以高端科技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主的产业高端人才仅占全省人才总量的7.7%,难以满足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要。
与之相呼应的是,今年刚走上工作岗位的急需紧缺专业选调生,已让部分市州松开了紧锁的眉头。“这批选调生综合素质好,不仅文化知识水平普遍较高,而且眼界开阔、思维活跃,能够较好弥补各地长期缺少高素质专业人才的短板。”这是部分市州在前期面试、考察、体检和近段时间工作接触中的感受。
【留才篇】
委以重任 成套培养计划用好选调生
从地域结构来看,到岗的首批228名选调生中,外省籍100名,川籍128名。人才得之不易,如何用好、留住?
清华大学生物系博士刘骏已报考了四川2015年选调生。于他而言,放弃北京转战四川只有一个原因:“北京已经过了最需要我们的时候,四川的现在却正是我们去发展事业、实现理想的最佳时机,那里必将是中国经济新的腾飞点。”当问及其对未来的期待时,刘骏表示,“希望能有一个好的平台去充分利用自己的所学所能。”
在京津高校的宣讲推介会上,成都、绵阳、德阳、攀枝花、达州市委组织部负责人纷纷释放“求贤若渴”的信号,拿出了较好的部门和职位。“老选调”的亲身经历更具说服力。“对一个刚出校门的大学生委以如此重任,让我们感受到了四川敢于用才、积极培养的态度。”北京大学毕业的罗太一毕业便来到天府新区成都管委会国土房管局工作,在新区建设起步时期,他首先面对的就是土地评估洽谈、招标等急难险重任务,“从刚开始的协助配合到重大任务独立负责,从修改普通公文到制作合同模板,从陪同参会到带队出差,过去的几个月,我发现我真的成长了。”
针对选调生提出的培训需求,省委组织部提出了“四种培训”的方案。对新选拔即将奔赴工作岗位的选调生进行岗前培训,一年后再进行集中培训,对新提拔担任处、科级职务的选调生进行任职培训,对部分表现优秀、有发展潜力的选调生进行重点培训。“培养不仅是培训那么简单。我们会综合选调生情况,适时安排到基层历练,适时调整工作岗位多岗锻炼,对新到位的选调生由富有经验的同志传帮带。”省委组织部公务员处相关负责人介绍。
正如范锐平在清华大学演讲的结语所言:“我们带着四川人才方面的资讯和信息,也带来四川人民的热情和期盼,在这里向你们发出诚挚邀请。”认准四川潜力的学子们,正舍弃对北上广繁华的留恋,奔向蜀地。
编后
从“引才”到“请才”凸显观念之变
从“引才”到“请才”,一字之差,凸显四川求贤若渴的诚意、不拘一格的胸怀,更凸显四川引进人才的机制、观念之变。
西部大开发,人才是关键。缩小西部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广纳四海英才尤为重要。我省创新引进人才机制,面向全国22所知名高校,上门选调急需紧缺专业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无疑将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各地长期缺少高素质专业人才的短板。
请才更需用才、留才。要使各类引进的人才得到合理配置,尽快成长,就需要创新用才机制,提供吸引人才留下的软硬件环境,而目前我省通过实施基层培养、多岗锻炼培养、“传帮带”培养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培育人才机制,有望使引进的人才真正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