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访问人数: 139293152

村官“充电”有了自己的学校

www.gcdr.gov.cn (2014-11-24) 来源:四川日报

村官“充电”有了自己的学校

     成都村政学院一年培训全国各地村官11600余名——
    11月20日下午5时,成都村政学院副教授邓蓉刚给来自内蒙古自治区的50名骨干村干部上完课,还没有来得及休息,又急着和其他老师们一起为即将过来学习的6个班设计课程,“学员来了学得好不好,排课很关键。”
    这种“连轴转”的忙碌,邓蓉和她的同事们已经习以为常。去年11月,依托都江堰市委党校,成都创办了全国首家以乡镇、村(涉农社区)干部为主要培训对象的村政学院。短短一年时间,村政学院为全国各地11600余名村干部“充了电”,对于一个只有18名员工的县级党校而言,这无疑是个奇迹。
    成都村政学院是如何做到的?
办成村官“自己的学校”
    现在,成都市锦江区江家堰社区党委书记林云华在工作中有什么疑问,会自然而然地登入村政学院同学群,和大家一起讨论。
    林云华是成都市委组织部调训的第三期学员。培训期间,他所在的社区发生群访事件,社区原村改居农民在土地综合整治安置中因集体资产股份分割问题与甲方企业发生纠纷。由于涉及到法规政策适用性问题。林云华一时拿不准,决定深夜打电话请教专业老师。
    没想到,老师连夜赶到学校,就相关的法规政策与他进行了3个小时的沟通,共同寻找最佳解决方案。第二天老师还以此为实例教学,让大家一起分析,共同分享解决问题的办法。“我们在群里聊天时,都会不自觉地把村政学院说成‘我们的学校’。”
    而在国家行政学院社会与文化学部副主任马庆钰教授看来,这种学员“不自觉”间流露出的情感,正是村政学院短短一年里吸引全国各地村干部前来充电的原因之一。
    目前全国约有60余万个行政村,村(社区)干部超过120万人。仅成都市就有2745个行政村(涉农社区)、687个社区,换届前有村(社区)干部1.5万人。他们在基层承担了大量工作,但此前,却没有专门针对这一群体的培训机构和培训内容。
    成都村政学院的成立,刚好覆盖了这一基层干部培训的“盲区”,开辟出一条基层干部培训常态化、正规化、系统化的新路子。
接地气的内容铺开路子
    成都村政学院成立一年,不仅完成了对成都全市村社区党组织书记、村居委会主任的集中轮训,还开设了云南、吉林、广东、上海乃至武汉、遂宁、宜宾、阿坝、眉山等外地培训班74个班次,5134人。其中“回头客”占到四分之一。
    绵竹市已经组织过200多名村官前来村政学院培训。该市组织部一名负责人表示,都江堰市情和绵竹市差不多,村政学院开设的培训课程如统筹城乡、自然灾害应急处置等,对绵竹村官来讲很实用,第一批学了回去大家觉得很有收获。
    和村政学院一样,老师们步子也越迈越大。因为在村政学院讲统筹城乡深受喜欢,邓蓉老师不仅受邀到拉萨、那曲、西安、咸阳、昆明等地讲课,还站上了国内著名的干部培训学校———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的讲台。“光有块牌子,没有核心竞争力,村政学院就不可能走出成都,更不可能走向全国。”都江堰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文凤春介绍,村政学院一开始就走“专科、特色、开放、合力”的办学路子,以“村政”为主要培训内容,整体开发了具有都江堰本土特色的教育课程体系。
    特别是结合都江堰市近年来城乡统筹与农民增收、应急指挥与党性教育、城镇化与产业发展的成效和经验,精心打造了6个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类、10个科学发展类、11个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类、5个生态文明建设类共32个现场教学基地,以及结合“5·12”汶川特大地震、“7·10”特大山体高位滑坡的应急抢险救援实践,挖掘开发了“孤岛救援鸡毛信小道”、“应急救灾演练中心”等现场教学内容,这些极接地气的内容受到各地基层一线干部的欢迎。
小马拉大车的“尴尬”
    但随着这个平台逐渐铺开,村政学院的老师们却越来越觉得“诚惶诚恐”,难掩小马拉大车的“尴尬”。
    “村政学院无论工作力度还是课程范畴,已经超过了一个县级党校的负载力。”文凤春介绍,在过去的一年里,18名工作人员几乎是连轴转,鲜有休息时间。 村政学院发端于县级党校,在其成长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共性问题。村政学院持续发展需要一支相对稳定的骨干教师队伍,而作为县一级党校,老师无论在职称、职级还是待遇上都有瓶颈。“比如近两年我们引进了8名硕士研究生,按照相关规定,未来,他们中最多只有3名能评上副教授,其他人怎么办?”
    探索仍在继续。就在成都村政学院成立一周年之际,成都社区学院挂牌成立,加上今年8月份成立的成都社会组织学院,至此成都基层干部教育培训“三驾马车”并驾齐驱。
    成都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三所学院作为成都探索推进县级党校办学体制改革的试点,按照确定的办学思路,未来将进一步统筹办学资源、完善办学机制、提升办学质量,努力形成一种更具有区域影响力、辐射力,具有典型成都特色的县级党校办学模式,在助推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积极探索,积累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