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负首位责任 倾力倾情援助
助推四川藏区发展新跨越
由成都高新区援建的甘孜州德格县“格萨尔展览馆”项目进入全面施工,建成后将成为德格文化旅游的门户和窗口;在成都市武侯区的援助下,白玉县建立起“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经营管理模式,带动了当地农牧民增收;在炉霍,日处理6000吨的现代化自来水厂已经完工,能满足1.5万人的用水需求;在色达,温江区组织实施的“雏鹰”培育工程,让农牧民子女有机会免费在温江上学……这样的高新速度、武侯模式、锦江经验、温江做法,如同烙印一般,让甘孜与成都有了更多的交集和交融。
89项规划编制,297个援建项目,5.23亿元到位援助资金,779名援藏干部,700 多个日日夜夜……也许在许多人眼里,这仅仅是一组简单的数据,而实际上,这些都是2012 年-2014 年成都市对口援藏交出的第一份答卷。
2012年4月,省委、省政府启动对口支援藏区工作以来,成都市切实履行“首位城市”责任,以高标准、高质量推动对口援藏工作,有力促进了甘孜州经济社会发展。2014年8月8日,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对口援藏工作经验交流会,成都市及10个区县援藏工作机构等22个集体、99 名个人获得表彰,分别占全省表彰的28%和30%,成都市作了大会经验交流发言。这是对成都援藏干部这一群体的肯定,是对成都市对口援藏工作的充分肯定。
1
成都做法
进一步完善以干部援藏为核心,辅之经济援藏、科技援藏、人才与教育援藏相结合的援藏格局和工作机制。加快构建市、县、乡三级援藏整体联动机制,以科学规划为先导,统筹安排资金、物资、人才保障,创新探索“刚性动态”人才选派机制,建立完善督查考核和激励评价机制,有力有序有效推进了对口援藏工作。
机制 三级联动
2012年4月,省委、省政府作出第一轮五年(2012—2016年)对口支援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部署,决定由成都、攀枝花、泸州、德阳、绵阳、乐山、宜宾等7个省内发达市对口支援省内20个藏区县。作为首位城市,成都市经济最发达的10个区县承担起了对口支援甘孜州10个最困难县的任务,占全省援藏任务的一半。
援建甘孜,关系到四川藏区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成都秉持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与担当意识,迅速行动,高效推进。围绕“打牢基础、夯实基层、增强藏区自我发展能力”的援藏目标,市委多次组织召开常委会,专题研究部署对口援藏工作,成立了对口援藏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制定了《成都市对口支援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实施方案》。
成都市委主要领导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做实事,求实效。特别是以真关心、真帮助之态度去解决援藏遇到的问题,把藏区的事当做自己的事去办”。
成都与甘孜州府所在地相距近500公里,海拔相差2000米,而甘孜州的10个受援县与成都相距更远、落差更大,平均海拔3091米,平均距离成都768公里。要使援藏工作“不岔气”、“不缺氧”,必须有“领导有力、高效有序”的机制作为保障。“三级联动”援藏模式形成:市级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区县发挥主体作用、工作向乡镇延伸。即,强化市级统筹协调机制,建立督查考核、资金管理和舆论宣传的制度保障体系;突出援助区县主体作用,明确界定各区县在资金、人才、项目援助的主体责任,建立援受双方党政一把手定期对接制度;创建乡镇结对帮扶援藏机制,各援助区县组织所属乡镇、部门与受援县乡镇、部门开展结对帮扶。
规划 因地制宜
凝聚爱心的钱,如何才能发挥最大效用?一部好的规划,不仅是城市建设的纲领,也是城市建设的依据,更是城市竞争的资本。实施科学援建,必须规划先行。成都市10个区县立足于四川新一轮对口支援工作目标任务,立足于甘孜州现实需求,编制完善了 《对口援藏五年规划(2012—2016)》,并根据援藏规划提出的主要任务、援建目标以及安排的重大项目,发挥成都市多年来城市规划工作的优势,帮助受援县完成了2012-2016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城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规划、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等六大领域89个分类规划,使援藏工作得到具体落实。各地主动帮助受援方编制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和特色产业发展分类规划15项。针对性制定的《对口援藏五年规划(2012-2016)》,确保了对口援藏各项投资概算方法科学合理,时序安排可行,具备较强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并于2013年顺利通过省上评审。
保障 足额高效
对口援助,资金保障是前提。成都市切实保障对口资金的足额到位,10个区县按照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0.5%的标准,将6.54亿元援助资金足额列入预算,目前已划入共管账户5.23亿元,使用3.33亿元。此外,成都市主动作为,扩大对口援藏的增量,额外投入援助资金8940万元。其中,市本级财政安排3475万元,用于援建甘孜州人民医院第二医疗区和汶川县川西北高原物资集散中心;10个区县在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0.5%的基础上,额外增加5465万元。在援藏项目方面,成都市确定了五年共建297个援藏项目的目标,计划投入资金12.52亿元,目前开工项目253个,完工113个,分别占全省的62.8%、59.8%。
成都市创新了人才选派机制。采取“安排1个未承担对口支援任务的区(市)县协助1个区县开展干部人才援藏工作”的“1+1”干部人才选派方式,从全市区(市)县选派国土、规划、建设、农业、教育、卫生等党政干部和专业技术人才支援藏区。为满足受援方对干部人才的迫切需求,成都市实施“工作小分队”制度,根据藏区阶段性工作的需要,派出短期临时性援藏人才150批次559人次,满足受援方对干部人才和重要工作的短期迫切需求。
考核 全域覆盖
成都市坚持将对口援藏工作纳入市委、市政府目标考评体系,把这项任务纳入到对10个区县和市级成员单位的年度目标绩效考评内容,将考核结果作为市委、市政府每两年一次评选对口援藏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领导班子考核、干部人才晋职晋级、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实现了“市级部门+区县”援藏目标督查全覆盖,建立“援受双方+干部人才+资金+项目”有机结合的“援藏项目指挥部”模式,从机制上切实保障援藏任务按期高效完成。
健全对口援藏工作信息通报、统计监测、考核评估、舆论宣传等制度,定期组 健全对口援藏工作信息通报、统计监测、考核评估、舆论宣传等制度,定期组成项目督查工作组,深入甘孜州督促检查援藏项目进展情况。同时建立援藏干部人才日常考核、联合考察、交心谈心、管理服务、提拔任用系列工作制度,形成干部激励、履职尽责、发挥作用的完备机制,激发了广大援藏干部人才干事创业激情。
2
成都特点
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援藏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和重中之重,以产业援藏富民——增强受援农牧民自我发展能力;以民生援藏惠民——让农牧民共享援藏成果;以智力援藏利民——为藏区未来可持续发展打造一支带不走的队伍。
产业 突出项目驱动
在青羊区每年600万元的援助下,目前得荣已推广种植优质酿酒葡萄8000多亩,成为甘孜州第一酿酒葡萄种植大县,从长远和根本上缓解了县域农牧民群众“增收难、致富难”的问题。
成都市在对口援藏工作中,坚持“输血”和“造血”相结合,积极培育和发展藏区特色优势产业,发挥“积聚示范”效应,夯实“特色突出、辐射带动”的产业支撑和带动作用,极大增强了藏区自我发展能力。
探索建立藏区群众增收致富长效机制是成都援藏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成都市坚持把援助项目实施与帮助藏区群众就业增收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探索建立“产业支撑、项目带动、培训引导、补贴增收”创业就业增收长效机制,帮助解决农牧民中长期增收难题。如金牛区通过援建“石渠县市政道路改造项目”直接吸纳当地群众务工增收;高新区援建德格县“中藏药材驯养基地”等项目,通过股本分红、招工用人、保底统购等形式,受益农牧民5789户。据统计,两年来已实施的对口援藏项目吸纳当地群众就业12050人次,促进他们人均增收2000余元。
民生 重在基础基层
过去,巴塘县王大龙村是一个落后贫穷的小山村,在对口援建工作中,双流县协助巴塘县编制完成了巴塘县历史上第一个新农村建设规划《王大龙村村庄建设规划》,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对每户补助2万元,帮助村民实施“四改”(改水、改厨、改厕、改圈)和“三化”(庭院硬化、绿化、美化),同时还推广种植高产玉米、南区海椒,发展了蔬菜大棚,使该村由一个落后贫穷的村落蜕变成为一个民族风情浓郁、生态环境优美、生活安宁祥和的藏家新寨。王大龙村党支部书记土登说:“没有双流的亲人帮忙,就没有王大龙村今天的新貌。”
在两年的援建工作中,像这样的民生援建项目还有很多。由温江区援建的色达县翁达镇中心医院、由武侯区援建的白玉县偶曲河防洪综合治理工程、由龙泉驿援建的甘孜县自来水供水升级工程……成都市切实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优先位置,突出基层和普惠的工作导向,统筹推进了一批藏区群众急需急盼的民生工程,有效缓解了四川藏区群众饮水难、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等突出问题,使农牧民切实分享到援藏工作的成果。
截至目前,成都市累计实施“谋实利、重实效”的惠民项目68个,涉及甘孜州30多个乡镇,受益群众11万余人。如双流县援助巴塘县新型合作医疗保险项目,为4.5万农牧民购买医疗保险;青羊区援助得荣县全民健康体检项目,建立健康档案1.19万份;温江区援建色达县城区第二完全小学,预计可接收学生1300人。
智力 强化双向互动
2012年以来,在北大、清华、上海浦东干部学院、西南民族大学等高校的校园里,陆续来了一批特殊的学生,他们来自甘孜州的巴塘县。针对巴塘藏区干部人才缺乏的现状,双流县启动了“百名干部人才援巴工程”和“千名干部人才能力素质提升工程”,采取“送出去+走进来”的培训方式,将“输血”型援藏和“造血”型援藏进行有机结合。计划投入1300万元,5年内将巴塘全县村支部书记、主任和机关干部带出巴塘轮训一次。
四川藏区县经济社会发展缓慢,根本上在于人才匮乏。立足增强藏区发展人才保障,成都着力构建智力援助长效机制。建立了援藏人才选派、藏区人才培养、双向互动交融、教育事业援助的智力援助机制,加强智力支援、理念帮扶和经验传授,通过授之以“渔”,促进蓉城甘孜两地交流交往和理念融合。
走进来——在建立“刚性动态”人才选派机制的基础上,结合“千名干部人才援助藏区行动”,全市已选派两轮779名干部人才援藏,教育卫生等系统专业人才援藏1382人次,满足受援方对干部人才的迫切需求。
送出去——实施藏区人才对口培训提升工程,通过“1+N”传帮带、顶岗培训、多渠道轮训、挂职锻炼等形式,举办各类专题培训班306期,培训藏区干部人才1.68万人次;组织藏区干部人才来蓉参加培训48批次、1580人次,帮助受援方培养了一批在藏区生根发芽的人才队伍。
3
成都经验
援助藏区发展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既需要援助方资金、人才、技术等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口援助,也需要各类民间智库、市场资本和社会团体的社会化援助,同时,更离不开受援群众主动求发展的参与式援藏。
理念 引领带动
色达县金马高原特色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是全县第一家农业合作社,旭日乡修灯笼村78户村民都加入了合作社,500元是每户村民入股的基本条件。帮助他们建立合作社的温江援藏干部都进勇说,尽管在成都地区,农业合作社已经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形式,但要这里的村民拿出500元来入社却并不容易。“我们最开始发动村支书等一批人,试种高原油菜,成功后,越来越多村民决定跟着合作社干。”
藏区发展,资金和人才固然重要,但最根本的还是观念。“改变观念,让村民们主动求发展才是更重要的。”经过这两年的努力,在许多成都援建的地方,能感受到同样的援藏理念。成都市把理念引导和观念融合作为智力援助的关键,促进单一干部人才援助向观念、技术、管理经验援助有效转变。两年来,广大援藏干部人才与2372户家庭结对认亲,帮扶贫困学生、孤儿8287名;开展文化旅游专题讲座21次,帮助培训“藏家乐”从业人员和专业导游人才623人次。建立“代培代育”教育援助机制。通过名师辅导、异地培训、挂职锻炼等方式,将先进教育管理经验、教改理念引入藏区,帮助藏区教师不断提升教学管理水平,力促藏区教育理念“提档升级”。让藏区群众意识到差距,主动谋求发展,强化内生动力。目前,在受援地区,越来越多的当地群众自发地参与到援藏工作中来,成为援藏工作的主角。
聚力 社会动员
11月3日,康定县最低温度接近冰点。这一天,成都市组织17家成都知名企业前往甘孜,开始为期4天的考察投资活动,成都民营企业与甘孜州签约投资项目9个,投资金额16亿元,促成雅江县木雅广场城市综合体、四星级酒店,九龙县九龙锂铍稀有金属矿及农业产业化项目,丹巴县旅游风情街及丹巴帕纳梅拉五星级酒店等重大项目落户甘孜,这也是成都市为进一步探索民间资本助推藏区发展的新路径而进行的新尝试。
对口援藏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成都市坚持“开放创新”思路,探索建立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援藏格局。面对资金难题,成都充分发挥政府资金“保基本、兜底线”作用,探索“政府资金主导、社会资金参与、自我融资补充”的资金援藏模式,实现了资金筹集由单一政府投入方式向政府资金主导、社会资金参与和自我融资补充方式转变。成都集中引进龙头企业、龙头项目,发挥大企业、大项目对藏区经济的拉升带动作用。两年来累计帮助招商引进项目101个,达成意向投资32.59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03亿元。成华区引进川旅集团投资30亿元开发丹巴旅游项目已启动实施,锦江区引进的炉霍县万亩土地集中连片开发等项目正高效推进。
两年来,成都着力发挥政府的主体作用和援藏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各类民间智库、市场资本和社会团体组织合力参与对口援助。来自四川省城乡规划设计院等专业机构的专家智库,为藏区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高质量、高标准地编制藏区城乡发展建设规划;聘请高端旅游规划团队,打造虚拟旅游、电子商务、远程营销综合平台,推介甘孜州“全域旅游”产业发展。两年来,组织专家学者、社会组织、民营企业,举办决策咨询会、项目招商会、产品推介会18场次。
参与 群众主体
地处“康巴腹心”的道孚县八美镇,是四川省旅游西环线的重要节点、康巴文化旅游线的起点。守着这么好的旅游资源,八美镇雀儿村却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
如何依靠当地的优势旅游资源为农牧民找到增收门路?
在抽调7名援藏队员进行1个多月入户调查,对群众进行深入走访、发放问卷、开坝坝会的基础上,郫县援藏工作队确立了以改善当地村民居住条件为载体,大力发展旅游业的思路。
2013年,郫县投入500余万元实施了八美雀尔旅游新村建设项目及藏家乐项目,2014年国庆黄金周期间,雀尔村接待游客达2306人次,创下旅游收入18万余元,同比分别增长了32.6%、28.9%。“以前,我们就简单放牧。现在群众观念有了很大改变,搞旅游产业开始成为时髦。”雀尔村村支书巴都对新村未来发展充满自豪和信心。
雀尔村旅游发展为何得到有效推进?根本原因在于郫县援藏工作队倡导下的“参与式对口援藏模式”,实现了以农户为主体的参与式新村产业发展模式。“发展是长远的,而援藏队是打了时间符号的,我们要做的不仅是带钱带人进来,更重要的是改变他们的观念,让当地农牧民主动积极参与到建设项目中来。”郫县援藏工作队领队张旻波的观念得到了援藏干部们的认同。
对口援建成效如何,与能否调动起当地群众的积极性密切相关。纯资金的援助并不能解决长久的问题,关键在于激发出当地群众“我要发展”的欲望。但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令援藏干部欣慰的是,在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当地人开始用自己的力量为家乡带来“改变”,他们的身体力行也正在影响着更多人参与着“援藏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