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转向” 建优“舞台”
四川绵阳打造创新人才汇聚地
披绶带,戴红花,列队入场,市级领导和全场人员站立鼓掌……10月22日,四川省绵阳市在该市人才工作会议上,以隆重的形式向近200名优秀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带头人颁发了总计达6650万元的资助资金。
“目的就是要鲜明导向,展示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支持创新创业的坚定决心。”市委书记罗强的一句话,道出了这座城市大手笔背后的新脉动:把人才工作作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金钥匙”,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不吝投入保障人才。
在“创新驱动、人才为先”的发展理念下,绵阳市以打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为根本,强化四个“转向”,破除束缚人才活力涌动的壁垒障碍,建优各类人才发挥才智的“舞台”,汇聚各方优质智力资源。
政策布局:从关注“个体”转向关注“环境”
“我们坚定地选择在绵阳创业兴业,看重的就是这里一流的创业环境。”从2005年一个产值不到千万的“军转民”企业发展为今天产值达4亿元、中国中西部竞争力最强的大型电梯企业,四川科莱电梯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余海跃认为,成功的第一法宝就是“选择了一流的创业环境”。
“从融资担保、税费优惠到专利奖励、风险补贴、人才重奖等,涵盖了人才和企业发展的全生命周期。”余海跃深有感触,“从政策环境上,我们感受到了安心。”
2013年9月,绵阳市委出台《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绵阳科技城创新人才汇聚地建设的意见》,将中央支持建设科技城创新人才汇聚地的蓝图,进行制度化安排。同时,广泛调研出台了14个配套政策,形成“1+14”政策布局,人才政策从“碎片单一化”走向“整体系统性”。
同年,四川省决定与绵阳市联合设立科技城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每年6000万元,明确重点用于科技型企业扶持、科技创新平台和团队资助、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资助。
“我们整合资金力量,把支持政策放在创新创业一线、布局在人才最集中的地方。”绵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长付康介绍。该市实施了“涌泉团队资助计划”,对入选团队最高给予100万元资助;实施“千英百团”聚才计划项目,给予引进团队和人才最高500万元一次性资助。
实施科技创新平台和团队资助计划,对企业孵化器、创新研发平台、承担高新技术产业项目(课题)、扶持人才创新创业的金融机构、获得省级及以上创新创业奖的绵阳人才和团队给予资助奖励,通过“五个全资助”,带动全市人才创新生态体系的升级提档。
作为我国唯一批准建设的科技城,绵阳把握“先行先试”机遇,主动创新探索。全面启动市级人才优先发展试验区建设,共在县市区、园区、科研院所和国有企业等不同类型人才集聚地,布局了7个试点单位。近日,国务院又批准绵阳比照执行北京中关村科技创新和产业化“先行先试”政策。
选择在绵阳创新创业的企业纷纷感叹:“这让我们看到了创新环境更好、创业成本更低、成果见效更快的‘绵阳机遇’,我们坚信,选择绵阳,就是选择奇迹!”
机制创新:从单一机械转向柔性灵活
成都——绵阳,每天,成都市规划院杜震的思路都在这两地打转。除了任职成都市规划院,他还有另一重身份:绵阳市首席规划师。
今年年初,绵阳市首次通过“柔性引进”的办法,聘请了杜震。在绵阳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人才办主任文刚看来,这是壮大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不可或缺的“招数”之一。
坚持“不为所有、但求所用”,广开渠道“借脑”外部智力资源,绵阳市已建成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8家,以此为依托,成功引进5名院士和30位知名专家入站帮助企业发展,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数亿元。专门设立了“绵州友谊奖”,奖励在绵工作外国专家。通过“柔性引才”方式,绵阳引进了宝马N20汽油机专家波特杰特·杰尔特,直接促成了宝马N20发动机项目落地绵阳。目前,活跃在绵阳新一代显示技术、生物医药科技、现代农业等领域的外国专家超过70名。
绵阳市牢牢牵住机制创新这个“牛鼻子”,激发人才创新创业,释放潜藏在科研院所的“人才红利”。
去年以100万年薪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新组建的科技城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社会反响强烈;对重点企业和重点园区引进的高层次人才,设置专门申报渠道和评审方式,实行高级职称“特殊评审”和“绿色通道”。
畅通人才向创新创业一线流动渠道。对科研单位人员离职创办科技型中小企业,保留编制、身份、人事关系,3年内可回原单位继续工作,突破科技人才流动障碍,目前全市经审批已超过100人“下海闯荡”;对科研单位和高校在绵创办科技型企业的人才给予最高10万元奖励,搭建军地、校地共赢“立交桥”。
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分配激励措施。在绵阳市农业科学院试点,提高高校院所科研人才个人和团队成果转化收益比例,最高可达95%;探索开展股权激励试点改革,九洲集团率先开展了企业核心员工股权激励政策;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奖励试点,科技领军型人才创办企业,其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可按最高70%比例折算为技术股份。
培育方式:从学以成才转向实践成才
中视迪威激光显示技术绵阳团队成立于2013年6月,是全四川唯一一家激光显示技术公司。有人说他们是“孤军奋战”,但团队却有另一番体会:“在绵阳,我们并不‘孤独’,因为绵阳给了我们力量。”
力量来源于绵阳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开创的无限空间。今年绵阳市将新一代显示技术从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升格”为全市高端成长型产业,重点推进、合力攻坚。涪城区更是斥资建设120亩的“激光显示终端配套产业园”,以专业功能区承载全产业链发展。对于未来,中视迪威团队信心十足,“虽然我们还没正式投产,但已收到源源不断的订单。”
在助力人才成长成功上,绵阳摈弃传统单一的理论培训、知识更新方式,而是采取“人才+产业”“人才+实践”“人才+平台”方式历练人才、激活人才。
围绕全市重点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精准制定人才培育工程,开展了“4+3”高端成长型产业领军人才资助计划,今年从北斗导航、航空与燃机、3D打印等高端成长型产业中遴选出了首批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和经营管理等50名领军人才,给予每人10万元资助。实施专业技术领军人才培育计划,资助人才组建团队、攻坚技术,在3年培育期内给予最高60万元资助。组织在绵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共两批23名优秀人才参与地方干部交流挂职“百人计划”;鼓励各类优秀人才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到目前已有110名优秀人才参与到创业热潮中。目前,绵阳已构建起国家、省、市三级产业园区体系,每个园区都具有从初创研发到产业化的全过程平台,为各类人才实现梦想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服务体系:从“粗放联系”转向“量身支招”
“想创业,就来绵阳找我吧!”2013年12月,绵阳在北京中关村再次发出“寻人启事”,欢迎全国各地有志青年来绵创业,不仅给资金、给项目、给导师,还提供孵化场地、住房保障、安家落户、税收优惠等全套政策保障和贴心服务。
在绵阳,市委领导带头“一对一”联系高层次人才,每位常委联系2名高层次人才和1个人才集聚较多的企业;构建市级到科级领导干部联系帮扶科技型企业发展的服务体系,实现领导干部“上门服务、量身支招”。
先后出台了引进人才服务管理办法、高层次人才证办理办法等系列服务人才政策,对引进高层次人才实行“一事一议”,缩短手续办理时间。对引进人才的落户、保险接续、子女就学、高层次人才方便就医等,开通“一条龙”服务。前不久,绵阳推出首批300套人才公寓,专门用于科技创业青年居住。
“抓人才就是抓经济”正在绵阳形成共识。对人才工作,绵阳采取项目化管理,全年实行台账式管理,“按期督导、半年通报、年终考核”;实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今年实现了人才工作在党政领导班子综合考核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倍增”。
截至目前,全市科技型企业总量已达3805家,上半年,“4+3”高端成长型产业实现产值497亿元。
在人才发展中推进创新创业,在创新创业中汇聚优秀人才。绵阳正集结最强力量转动人才这把“金钥匙”,驱动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