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访问人数: 139294838

绵阳:打造创新人才汇聚地

www.gcdr.gov.cn (2014-10-23) 来源:四川日报

绵阳:打造创新人才汇聚地

    “人才是最宝贵的第一资源。”这在中国科技城——绵阳已是共识。
    10月22日下午,在绵阳全市人才工作会议上,该市一次性拿出6650.5万元资金资助全市优秀创新人才。
    大手笔的背后,揭示出这座城市的全新脉动——绵阳正把人才工作作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金钥匙”,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不吝投入保障人才。
    “创新人才汇聚地”,在这里已悄然成型。

创新创业 海纳百川聚人才

    今年5月,吴明海回绵阳创业,成立了一家以计算机系统集成、信息技术服务为主体的高新技术企业,公司注册以来运转良好。近期,他还想引进两名留美硕士。
    “虽然相比北京、上海,绵阳的名气没那么响,但这里的政策绝对是最吸引人的。”吴明海所说的政策,是两个星期前,绵阳最新出台的“涌泉计划”,其中“拔萃工程”中就专门提到了人才支持。“企业主要负责人优先入选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资助计划;‘涌泉奋进团队’还能获得20万—40万元的资助;企业主要负责人将纳入‘明日之星’优秀企业家培训计划。”同时,绵阳还调整了“千英百团”聚才计划引才项目,将最高资金从200万元提高到500万元,创业人才还可获最高100万元一次性资助。
    “由此看来,想引进人才来绵,应该不是问题。”吴明海认为。
    而随着另一项数据的公布,吴明海的信心更足了。2013年,绵阳引进各类高端人才410人,引进和评定中级职称以上人才3543人。“企业的信心逐步增强,说明绵阳的人才环境在越变越好。”绵阳市人才办主任文刚介绍,为进一步优化人才环境,绵阳不仅出台《人才发展专项资金资助项目实施办法》及配套措施,还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涌泉计划”,为在校大学生和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提供“十有”服务,实现了人才引、育、用各环节的优惠措施全链式布局,创新企业从创意萌芽、蓄势培育到稳定成熟各阶段的资助政策全过程覆盖。
    与此同时,绵阳还积极强化敬才、重才意识,以市委领导带头“一对一”联系高层次人才为引领,构建了市级到科级领导干部联系帮扶科技型企业发展的服务体系,实现领导干部上门服务、量身支招。对引进高层次人才实行“一事一议”,缩短手续办理时间。对引进人才实行落户、保险接续、子女就学、高层次人才方便性就医等“一条龙”服务。
    今年1—8月,回绵或到绵工作的高校毕业生12000多人、硕士生440人、博士生16人,是去年总数的1.2倍。在刚刚闭幕的第二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上,绵阳还签约了4个人力资源战略合作协议和20个高层次人才引进项目,23项技术需求与外国专业组织达成意向性协议;3个省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1个省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4家市级院士工作站集中授牌。此外,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已同意在绵设立中国国际人才市场国家科技城分市场。

搭建平台 多措并举兴人才

    10月11日,由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绵阳市人民政府、中国(绵阳)科技城管理委员会联合主办的第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军转民大赛总决赛在绵举行。经过3个多月的激烈角逐,共有20家企业和团队分别获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和优胜奖。其中,绵阳就有6个项目进入决赛,占决赛总项目数近1/3,并获得了独揽1名一等奖、3个二等奖占2席的优异成绩。
    对这一成绩,绵阳有自己的解读。“通过这次创新创业大赛,提高了企业知名度,也提高了企业的水平,对企业军用技术民用转化是很好的推动。”一等奖项目负责人、四川中物材料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杨克斌说。“这种比赛对我们而言,主要是在实践中发现和培育人才。”绵阳科创区相关负责人透露,通过这个比赛,他们发现了好几个“潜力股”,接下来将重点培养。
    除了第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军转民大赛外,绵阳还先后举办全市首届职业技能大赛、“2014中国科技城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人才培养,正在绵阳稳步推进——“人才+创新创业”激活人才。绵阳支持鼓励各类优秀人才创办(领办)科技型企业,目前已有80多名事业单位人员经批准参与到创业热潮中,同时积极组织在绵用人单位参加省“千人计划”申报,辖区内有2个创业团队和8名创新创业人才获评,入选数量仅次于成都;“人才+实践”历练人才。实施了在绵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第二批11名干部参与地方干部交流挂职“百人计划”(担任市级部门副科级领导干部),进一步增进在绵单位融入地方、服务地方经济社会事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人才+平台”锻炼人才。利用绵阳——清华大学高层次人才孵化基地,做好清华大学博士研究生到绵开展暑期社会实践工作,形成在绵企业与清华大学在人才培育、技术攻关等方面的良性互动,并通过加强沟通和汇报,促进了市政府与清华大学续签了3年期的共建绵阳实践基地协议。“我们着眼成才,切实深化人才培育方式,从先前支持‘学以成才’转向支持‘实践成才’。”目前,绵阳已有西南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14所,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25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1.7万名。

深化改革释放活力用人才

    人才正在聚集,效益也正在显现。
    1—9月,绵阳新认证科技型中小企业2011家,其中新注册1588家,目前总量已达3805家,预计全年将超过4000家,其中38家已成长为规模以上企业;注册登记各类市场主体23367户,注册资本金244.76亿元、增长107.74%,其中各类企业6438户、增长94.06%;专利申请量3879件、增长32.99%。今年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培育城市实力评定,绵阳居全国33个参评城市第2位。
    最让人欣喜的是,根据统计数据分析,绵阳人才最为密集的信息安全和新一代互联网、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航空与燃机,北斗卫星导航、新一代显示技术、3D打印等“4+3”高端成长型产业和文化、电子商务等新兴业态快速发展,增速高于工业整体增长。上半年,“4+3”高端成长型产业实现产值497亿元、增长14.6%。
    “全市各类人才创新创业活力竞相迸发,为绵阳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绵阳市委书记罗强坦言,也正是如此,绵阳才要以深化改革为抓手,进一步释放活力用人才。
    机会已经到来——10月18日,在第二届中国(绵阳)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集中签约仪式暨成果发布会上,有关负责人透露,绵阳科技城将比照执行北京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的政策,有望年内落地实施。结合此前四川省、绵阳市出台的相关政策,绵阳科技城已形成中央、省、市三级完整政策体系。
    从这一刻开始,绵阳的科技巨人们开始“松绑”。因为除了提高科技成果处置的自主权外,比照执行中关村政策还将在科技成果奖励、科技项目经费使用等方面更加宽松。
    “绵阳比照执行中关村自主创新先行先试政策,这是激励人才创新创业的重大利好。”罗强介绍,接下来,绵阳将树立更加强烈的人才意识,“以改革创新精神,着力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敢于创新创业的多层次人才队伍,形成支撑绵阳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人才体系。”
    绵阳的目标,不仅是打造成为全省的“创新人才示范基地”,还要成为叫响全国的“创新人才汇聚地”。

绵阳:出资6650万元重奖创新人才
单项资助金额最高达到200万元

  10月22日,绵阳全市人才工作会议上,该市一次性拿出6650.5万元资金资助全市优秀创新人才。受资助的,不仅有创业初期的团队,也有行业领军先锋,更有为绵阳做出突出贡献的中青年拔尖人才。一次性拿出6000多万重奖创新人才,这在绵阳尚属首次。
    胸戴红花,肩披锦带,当优秀创新人才代表走进场内,全体参会人员立即起立,为他们送上热烈的掌声。现场公布,6000多万资金资助包括“涌泉计划”、科技创新平台和团队、“4+3”高端成长型产业领军人才等四大类13个项目,受资助的团队及项目达116个,受表彰的“4+3”高端成长型产业领军人才及“绵阳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拔尖人才”共80人,单项资助金额最高达到200万元。
    如此重奖,是何缘由?“人才是最宝贵的第一资源。”绵阳市委书记罗强坦言,绵阳已把人才工作作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金钥匙”,不唯地域引进人才,不求所有开发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不吝投入保障人才。今年1至8月,回绵或到绵工作的高校毕业生12000多人、硕士生440人、博士生16人,是去年总数的1.2倍。人才聚集在绵阳日益明显,人才效益也加快显现。今年1至9月,全市新认证科技型中小企业2011家,其中新注册1588家、目前总量已达3805家,预计全年将超过4000家,其中38家已成长为规模以上企业。
    绵阳市人才办主任文刚介绍,此次受资助的团队及个人,均由对方先提出申请,经严格评审后进行公示,最终确定资助名单。资助项目的经营状况、资金使用效益等,将不定期接受检查和考核。如果发现违规使用资助经费的行为,将取消继续资助,并追缴先期拨付的资助资金;同时在公共管理部门系统内部进行通报,作为该单位申报其他项目和资金时的诚信情况参考。
    中视迪威激光显示技术有限公司团队入选了“涌泉计划”的奋进团队,获资助100万元。这个成立才一年多的创业团队,准备探路新一代显示技术产业。“还有一些技术瓶颈需要突破,我们正准备加速研发进度,政府的资助就来了,真是一场‘及时雨’!”公司副总经理陈彦民兴奋地说。